
经营城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城市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所谓经营城市,就是在政府宏观调控指导下,对城市空间和作为城市功能载体的自然资本(如土地)、人力作用资本(如路、桥)及相关的延伸资本(如桥梁、街道冠名权)等城市中可以用于经营的公共资产和生产要素推向市场,实现更有效的配置和运营,使其增加效益,并将经营收益再投入城市建设新项目,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城市建设市场化之路,以实现城市的自我滚动、自我积累、自我增值、自我发展。
福建省诏安县经营城市雏形源于1992年旧城改造热潮中,当时政府通过“以房养路”方式成功实施了旧国道324线(玉良路段和良峰路段)道路改造工程及两侧商品房开发,并成功举办了全省边界县城旧城改造现场会。几年来,诏安县城市建设工作循着法制的轨道、迈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健康有序地进行着。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先后建成了梅园新区、康华新区、安居新区、县政府广场区、南环城居住小区、文化商贸城区6个新区,政府大楼、电力大楼、建行大楼、闽诏大酒店等一些标志性建筑物拔地而起。城市规模不断拓展,城区面积由1985年的2.26平方公里扩大到5.9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4.2万人增加到5.5万人,为诏安县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的改造方式已逐渐不能适应这一变化。首先是投资主体的不适应,随着县财的日益缩减,原有的城建资金后继乏力。其次是土地资源开发使用上的不适应,土地稀缺性与土地廉价出售造成极大反差。第三是市政配套设施建设的不适应,一哄而起的开发建设造成许多配套设施“空档”,至今仍留有“后遗症”。在2002年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县委书记黄浦江提出诏安县城市建设应该走经营城市之路,县政府相应配套成立了诏安县市政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标志着诏安县经营城市理念的正式确立。之后县政府开始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实践,相继推出了文化古街第一期开发改造工程、移动通讯电信局办公用地规划调整、五厂区商贸城开发改造工程、美食街开发改造工程,其间还尝试着县城区5座水冲式公厕经营权推出市场等经营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掀开了诏安县城市建设的新篇章。近日,记者采访了诏安县规划办主任许少亮,他浅谈了诏安县城市建设的规划工作。
记者:今年是实施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第一年,规划办是如何迎合时代潮流,把规划事业推向纵深发展的?
许少亮:今年是实施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第一年,规划工作首当其冲,如何为人民群众规划一个美好的家园显得任重而道远。诏安县城市建设起步较晚,各项基础设施配套相当薄弱,能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相当有限,投融资渠道单一,每年单纯依靠县财投资搞城市建设如同杯水车薪、举步维艰。要有效地缓解城建资金的“瓶颈”制约,早日实现县政府“十五”计划确定的建设目标,就必须学习先进城市经验,把城市内的各类建设项目推向市场,从而打破单一政府投资的模式,使城建投资由主要依靠政府转向依靠社会,由主要源于财政转向主要源于市场,解决城市建设资金缺乏的困难,形成城市建设——发展经济——再建设城市——繁荣经济的良性循环,促进诏安县经济整体升位。作为本单位来说,首先是要迎难而上,根据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要求修编完善诏安县城总体规划,强调“必须做什么”,指导城市的各项建设;其次是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安排,抓紧编制今明两年的城建重点项目的详细规划以及各项专项规划,提高规划的品位和档次,强调“不能做什么”,确保项目的健康有序运行。
记者:在强化管理及人力资源开发储备、生产和生活设施建设、细化量化经营成本管理方面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哪些成绩?
许少亮:规划是有价的,又是无价的,从规划设计成果来说,要提供一定的规划经费,从规划成品来说,一个科学的规划以及按规划实施的整座城市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它是无法用价格来衡量的。要出精品,首先要以人为本强化管理,科学的规划成果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人员才能铸造出科学的规划成品——美好的城市。其次是加大规划投入,去年县政府投入130多万元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省高等专科学校城市规划设计研究学院分别对县城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进行编制与调整,我们规划办工作参与其中,既提高了自身的规划水平,又掌握了便捷可行的管理手法,提升了诏安县的规划管理档次,促成规划办的管理智能化。同时,规划设计室的规划设计人员水平也大大提高,先后承揽了本县新旧区港安新村、良峰中心区等大型项目的规划设计任务,为县政府提供便捷高效科学的规划成果,使我们的规划权威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
记者: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规划办对环境、环保方面在争创世界一流水平、顺应开放大势走向世界、搞好搞活发展壮大专业的同时,有哪些新的思路与举措?
许少亮:市场经济不仅使原有的规划任务大量增加,同时对规划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城市规划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就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我们的做法是:
1、树立新的服务观念。通过不断强化城市规划管理,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来为城市经济服务。各类建设项目的选址定点、用地布局和各项工程设施的安排,只有通过良好的规划管理才能健康有序地完成。在计划经济时代,土地实行无偿划拨使用,实现了城市整体效益和技术自然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的合理分配,规划遵循的合理用地、资源配置、保护环境、建筑美学等原则,市场经济时代不仅要继承这些好的原则,还要融入市场经济利益成分,使经济、社会和环境3种效益更加协调一致。因此,我们要求规划技术人员要树立新的思想观念,如地价观念、土地开发成本观、投入与产出及规划指标适应市场发展弹性观等,做到每个项目推出市场前都有一套完整的开发建设报告书,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
2、积极完善道路骨架。“要致富,先修路”的思想使大多数城市迅速崛起。城市道路是规划实施价值手段的最佳办法,要经营城市,首先就要经营城市的道路,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经营城市的土地,所以要尽快地完善整个城市的道路网络。
3、加快制定各项工程管线规划。发展越快的城市遇到重复建设地下工程管线的现象越多,拉链式路面屡见不鲜。为了避免步其后尘,我们在今明年县政府制定的项目上都提前制定专项规划,特别是新区建设和成片改造区,为投资者提供了“七通一平”的规划建设条件,便于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
4、进一步强化规划管理。首先是加大规划的宣传力度,将规划师的思路与公众思路进一步融合,实现真正的公众参与规划;其次是起草相关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指导今后的规划一致性;第三是加大科技含量,实现进一步智能化的管理。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