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世界银行在最新发布的一期中国经济季报上说,中海油以185亿美元的现金出价竞购优尼科,竞购虽未成功,但彰显了中国希望获得海外资产,并形成30—50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的迫切要求。
与此同时,世界银行还从中发现了两点更加有趣的启示:首先,结合最近的其它一些竞购活动表现出了中国企业总体战略的性质;第二,中国到境外投资和中国资产市场改革之间存在的潜在联系。中国企业擅长于低成本的组装制造业,也就是服务于别人的全球供应链之中,但在内部研发、工业标准的设定、品牌开发、全球供应链整合以及售后服务方面表现不尽人意。在选择是“制造”还是“购买”这些更高价值的东西时,报告认为似乎那些外向型的中国企业更倾向于购买,联想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就是一个明例。
近年中国政府开始着手解决一直悬而未决的非流通股问题。报告称,对非流通股可能涌入公共市场的担心,是2001年以来刺激股指下跌50%的重要因素,在此之前,中国已经在进行加强小股东权益的改革,例如在优尼科收购案上给中海油的独立董事以更大的发言权。在4月份,为鼓励非流通股转换为流通股,证券监管者要求已转换的股份在3年内“锁定”,并要求2/3的公众股东表决通过,才能批准任何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在首批的两个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中,一个成功通过,一个未能通过。为了获得公众股东的支持,三一重工的控股股东无偿提供了额外的股份,同意进行更长时间的“锁定”,并为自己最终出售股份设定了最低价格。世界银行在报告中表示,“因此,我们看到了一个立足于市场、能解决因政策而导致问题的方案。另外42个公司也获准提出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监管部门的领导指出,从第一批试点改革获得的经验不久将在其他上市国有企业中运用。”
世界银行对自近年以来加强公众股东权益的改革高度评价,称“是令人瞩目的”。并且认为,“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将导致股价的上涨,更高的股价使中国公司以西方国家常见的股份出价或者现金加股份出价方式并购海外企业时,财务上变得更加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