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拥45亿元,集团无形资产评估高达百亿,《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慈善家榜次次留名,这个大众眼中非常成功的企业家——杨卓舒,却总在忧虑,总是痛苦。
“木材光了,森林基本光了,草场基本光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几乎永远不再。这些资源干系到国计民生,干系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干系到现代社会生活正常运转,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文化和精神的贫乏。我们只羡慕北美和欧洲社会物质的繁荣,但不知道丰富的文化、思想和精神是物质的产生之母……”
杨卓舒说,他心怀天下。
杨卓舒的生活非常简单,请客吃鲍鱼,他心疼,“一个鲍鱼800元,够我好几个月的生活费了。”各类富豪聚会以及各种形式的论坛几乎找不到他的身影,他游离于这个圈子之外。
应本报之邀,他讲述了自己12年来办企业的历程。
倒行逆施 无中生有
杨卓舒1993年夏天辞职下海,当时正值国家宏观调控、紧缩银根、治理泡沫经济,首当其冲的就是房地产业。那时有许许多多斥资数千万乃至数亿、数十亿的项目都举步维艰,甚至搁浅或破产。而卓达集团就是在这种背景条件下注册成立的。
杨卓舒起步非常艰难。先将借朋友的旧车抵押给石家庄城郊滦城县的农民,取得了30亩地的开发权,将几万元现金给了砖窑厂做定金,让砖窑厂没日没夜地往30亩地上拉砖头,造成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然后花几百元做了一面广告牌立在地头。这时他已身无分文。
杨卓舒向《石家庄日报》的朋友求助,先借版面,发一整版令人触目惊心的广告:卓达花园别墅每平方米1588元。这个消息就像倒下的多米诺骨牌一样迅速在石家庄传播着,一石激起千层浪,谁能想到别墅价格比一般商品房价格还低400多元钱?
而且卓达花园当时的宣传口号是:“没有福利分房了,到卓达花园享受福利物业。”卓达花园实行的是福利半福利收费模式,乘车、环卫、绿化、一般维修等60项全部免费服务,水、电、暖三费均低于国家标准5%—15%。正是由于这些出奇制胜的招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时间,手提现金的购房队伍排得车水马龙。不到1个月里,卓达一次性直接融资4600多万元。
杨卓舒认为,机遇存在于最困难的时候,这起码有三个理由:一是房地产本身属于基本建设,最困难的时候也是各种成本都非常低廉的时候,按照经济发展周期,在最困难的时候开始投入,即低成本进入,那么等建设周期完成,正好赶上市场回升,这本身就能带来丰厚的利润;二是事物发展总是波峰般前进,潮起潮落。当某个行业赚钱,马上就有很多人跟进,于是过剩就出现了,这种现象在我国愈演愈烈。但是,当多数人跟某个潮流失败了,还有极少数坚持往这个方向走,那么机会和成功就给了这少数人,这就是“倒行逆施”;三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恰恰是许多生产要素处于一种有待整合的状态。如果经济过热,各种资源、各种生产要素处于短缺状态。而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许多生产要素处于闲置状态,这时要是能启动一个经济项目,就可以把闲置的低成本生产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能力。
后来,卓达集团把以上思路总结成8个字“倒行逆施,无中生有”。对一些别人不做又是社会需要的项目,或别人做不了又是社会需要的,卓达一定做。通过辛苦的工作和创造,激活一系列闲置的生产要素,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倒行逆施,无中生有”这8个字,已成为卓达集团成立以来所有投资开发遵循的基本方法。
追求卓越 德达天下
1999年之后,杨卓舒带领卓达集团在北京、河北、海南、内蒙古全面开始兴建各种项目。杨卓舒称为混合经营的高速发展时期。
2005年,卓达集团在发展战略成功转型的基础上,事业蓬勃发展。从南国三亚的卓达热带雨林度假村二期火爆认购,到河北石家庄卓达星辰项目群、卓达太阳城等造城项目的快速推进;从呼伦贝尔草原旅游城的初现规模,到河北平山红色旅游基地投资建设;从北京国家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的挂牌,到教育产业的不断壮大,卓达集团的全国发展战略已然定局。
杨卓舒的观点是,做房地产一定要跳出房地产,否则永远做不大。如果跳出房地产上升到精神层面,那就有了无穷无尽的服务,那就是人本主义和人文精神。进入这一层面,房地产就可以永远做下去。这是一个传播爱心和布道的过程。因为房地产本意应该是为人服务,是传播爱心,是付出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看到,由此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社会需求的项目,在别人看来没有希望的时候,我们可以找出希望;在别人看来饱和的时候,我们看出短缺;在别人看来卖不动的时候,我们可以造一些供不应求的东西。”
一般商家选择要对某地进行投资时,都会问当地政府,你能给哪些优惠?而卓达每到一个地方,都给当地政府立下“军令状”:如果两年后不能成为当地纳税大户,工地留下,人马毫无异议地撤出。
杨卓舒一直强调:对自己好,首先对别人好;关怀自己,首先关怀别人;为自己负责,首先为别人负责;自己想过得舒服,首先让别人舒服,对社会的用处越大,个人成功的把握也越大。
杨卓舒是个非常健谈的企业家,而他的观点往往非常独到。他的企业与其说是追求利润,不如说是追求责任;与其说是出售商品,不如说是出售道德。市场经济大潮中,众多企业竞争手段不一,其中不少企业因单纯追求利润而永远失去了大发展的机会。卓达也是企业,落脚点最终还是利润,但追求更多的是让自己肩负起某种社会责任。这就是卓达集团竞争制胜的法宝。
杨卓舒对记者说:经常有人问我成功有什么秘诀?我回答并没有什么成功的秘诀,如果有一点诀窍的话,那就是守望社会责任和付出爱心。如果没有对社会的关爱和对消费者至高无上的服务,要想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是不可能的。
卓达集团在最困难的时候,正是守望了一种社会责任,才没有扔掉一片要住不能住、要开发不能开发、要卖不能卖的烂尾工程,只要还有一线希望,杨卓舒就要做成。“其实人生的失败就是放弃责任,正因为我们坚守了责任,才找到了机会。其次是付出爱心。住户住进来,我们兑现承诺,做的比宣传的要好,而且一年比一年好,我们竭尽全力为住户服务,给他们创造一个安全、宁静、和睦的环境。”
如果说卓达能够永远传下去,不贬值也正是这样的企业理念——追求卓越,德达天下,关注社会,产业报国。
做企业如同炼狱一般
杨卓舒认为,中国的企业大致上有两种操作方式:一种是像卓达这样的;还有另外一种操作方式截然不同。“这是由企业和企业家的本质决定的。”
卓达现在无形资产评估100多亿元,有形资产45个亿,还有新增项目都没算。用了将近1800名员工,规模不算小。管理这样的企业,杨卓舒的状态就是昼夜辛劳,假日无休,从年初忙到年尾,只有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慰问完员工才算做完最后一件工作。
卓达对社会的捐助非常多,到现在已经突破了8000万元。但另一方面,员工又非常节俭,一张纸,正面用完了用反面,反面用完了,杨卓舒还用红笔往上写字。信封这样的耗材也都是反复用。这样的办企业方式像炼狱一般。
“就房地产而言,做一个项目需要盖200多个章。每一个章背后是什么不用我说,大家都明白。如此繁复的程序,如此低效率、高消耗的消费,是因为现有的制度造成的,社会的组织构架都是围绕着利益展开,离开利益的组织根本不存在。如果就是清水衙门,都挣500、800元工资,找你盖不盖章都收不了费,这些章子早就变成烦人的东西了,机构早就精简了,超越社会发展需要的权力早就被放弃了。现在大家看到不合理的、让人觉得气愤的现象都是源于‘利益’二字。200多个章就有200多种利益在里面。房地产税并不可怕,比较可怕的是费,费大于税。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费如此高。办工厂,有了专利,上了生产线,工人到了车间,我就交我的税,其他方面需要额外留意的地方很有限。但是,房地产涉及到社会很多方面,所有的刀子等着从企业身上割一块肉。更可怕的是效率。一个企业做项目会有很多前期成本发生,本来是3个月办成,有的拖两年三年办不成。什么企业熬得住?这么拖又要增加多少成本?甚至有的时候熬完了200多个章,市场已经发生变化了。所以,在中国办企业不能太僵化,如果你到哪都公事公办,10年也办不成。哈佛最优秀的学生到中国来办企业,一周就垮了。早上8点去找公务员办事,你如果没有事先打过招呼,估计要么是没上班,要么是不理你。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没有真正实现民主法制社会、没有真正建立自由市场经济之前,正经办企业犹是遭罪。有的企业如鱼得水,但他们是做一把就消失,赚一笔就走,非常轻松潇洒。”
卓达曾看中1000亩地,那是1998年的事,与现在政府无关。当时政府要建公园又没有财政资金。“我们提出方案:给我们三分之一的地做房地产,其他的土地由我们负责建公园。这个方案在当时是完全合法,因为当时没有规定必须拍卖,我们是按照业界的普遍操作方式做的。我们千方百计地对村里做工作,好不容易有了进展,谁想到上一级政府的有关领导批复这是法定绿地,我们只好退出。没有半年时间,突然之间,一大片住宅从法定绿地上冒出来了,占了三分之一还多的面积,公园的30%以上建了住宅。这片住宅销售的时候炒得非常热,很快就卖完了。
这个公司走后,又有一块地,也是在那附近,也是石家庄这两年出的所谓的名盘,1000亩,也是非常好的黄金地段,是农林用地,我们跟踪了很多年,给他们在郊外另外征地,让他们用于育种、做研究,把这块地置换出来搞城市开发。应该说这个方案是很合理务实的——城市中怎么还会有这么大一片农田呢?我们得到的答案是,这里是法定农田。但没过半年的时间,又是一片住宅冒出来。”
杨卓舒曾经为这些事很伤脑筋,谈话间隙,秘书还提醒他吃一些药片。“不是我失手,我是想说,像他们这样做的企业是不需要操劳的,他们不需要那么多员工,不需要像我们一样,历经10年、20年持久地为住户服务,为住户承担责任和义务。做其他也是如此。这是在特定的社会时期做企业的两种命运,两种选择。”
做正经人 办正经企业
杨卓舒坦言,最可怕的是腐败风气在个别地区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但我们是正经人,做的是正经企业,我们是老百姓,我父母就是教书先生,没有任何靠山。”
也许,正因为他是正经老百姓,做的是正经企业,就得汗水掉地摔八瓣,就得头拱地,就得打掉牙带血往肚里咽,就得咬紧牙关拼命干,就得走正道。否则就如他所言,“我就得有假名,就得有几本假护照,就得在国外备下财产,在几个国家备下别墅,否则有风吹草动,我就将逃亡。”
有一段时间他不露面,就有人说“杨卓舒去了美国”。有的时候记者也问他,他就说“即使所有的企业都跑了,我也不会跑”。
在《总裁的智慧》一书的序中,他写道:企业是至高无上的,企业是一口锅,是吃饭的行当,不能有灰尘,不能有污垢,不能往里撒沙子,更不能有污秽物。但没有关系,咬紧牙关挺住,卓达才创办不到12年。说到这里杨卓舒颇为感慨。
“正是因为我们走正路,做的是正经事业,不是仰人鼻息,不是勾结贪官,所以才有正直的官员支持我们、肯定我们、帮助我们;也正因为如此,贪官倒了一个又一个,没有一个官员因卓达而死不瞑目,我们没有毁任何一个干部。这是我们的光荣与骄傲。”
谈到这里,杨卓舒思考片刻,叹口气又说,还得想积极的办法,谁也不能怪,如果老怪别人,就没有卓达的今天;如果把一切过错推给别人,将西北风都喝不上。
拥有财富就是拥有责任
马太福音中说过:“你想成为英雄吗?你就要首先牺牲你自己;你想成为万众的主人吗?你首先要成为万众的仆人!”中国有不少成功的企业家,利用历史提供的机遇,找准一个专业切入点,迅速致富。先前梦寐以求的东西现在都有了,却失去了路标,失去了激情与理想,整天发愁怎样花钱消费以体现自己尊贵的价值。杨卓舒说他看不起这样的人。
“说到这里,我要讲讲我的童年。我生于1952年,属龙,兄妹8人,我是老大。出生时,父母因为倾慕苏联民族英雄卓雅和舒拉,给我取名卓舒。我8岁那年,父亲被打成右派,我的家庭由受人尊敬落到社会最底层。因是长子,家庭的重担就自然落在我的肩上。那年我和母亲到哈尔滨,为父亲平反寻找证据,奔波几天之后,身上的钱所剩无几。在回家之前,我和母亲在一条偏僻的大街上找到一个开在地窨子里的小饭铺,掏出最后一点钱,要了两碗高粱米饭,一小碟咸菜。饭铺里有一个小伙子则要了一盘炒肉、一盘炒白菜。处在饥寒交迫中的我,隔着桌子垂涎欲滴地望着那盘炒肉,我的母亲用身体掩住我的视线,以此来维护仅存的一点尊严。而小伙子一转身时正看到这一幕。他以最快的速度把米饭和白菜吃完,把一口都没动的炒肉端到了我们面前,然后,闪身离开了饭铺。”
40多年过去了,到现在杨卓舒都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但他到现在都忘不了当年的一幕。从那件事开始他懂得了一个道理:做好事帮助人的人是从不图任何回报的;关心人从来都是无私的和无微不至的。这么多年来他也是一直带着这种信念去盖房子、办企业。他始终认为,做企业首先是做人。没有这种信念,卓达可能就做不到今天的规模。少年时期生活的艰难给予了杨卓舒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正直、善良、责任心、悲天悯人,同时也让他意识到理想主义的可贵——理想主义就是在什么都不缺少的情况下想到天下所缺;在太平时代想到危机;在美满的生活中发现丑恶;在废墟上看到希望;在一无所有时看到未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