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都市地主”文经风

企业报道  2014-11-21 16:28:31 阅读:

  名垂青史,永载史册,这是很多中国人都曾有过的梦想,更是很多企业家一生难舍的情结。但人海茫茫,大多数人和企业家不过沧海一粟,留不下片羽星光。

  而文经风却做到了。

  早在1998年中国改革开放20周年的总结回顾时,《北京青年报》就以《1978—1998中国人生活中的24个“第一”》把文经风1993年开办的中国第一家性用品商店列入其中;历史学者凌志军所著的《变化——1990年至2002年中国实录》一书里,也把文经风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标志性人物;北京电视台“历史上的今天”栏目里,3月23日留给了文经风和他的中国首家性用品商店——北京亚当夏娃保健中心。

  这样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企业和企业家,本来应该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关注度,但让记者想不到的是,在著名搜索网站google、百度里,竟然没有多少有效内容。在北京街头随便问起,居然没有几个人知道亚当夏娃保健中心,对其创办人文经风更是少有所闻。即使北京亚当夏娃保健中心自己的网站上,除了公司简单的介绍外,几乎全是性知识介绍和产品宣传,找不到文经风个人的任何资料。

  当“性”和“性用品”在中国尤其是在大城市早已不再敏感的今天,文经风和他的亚当夏娃难道还是一个敏感人物、敏感话题吗?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联系到了曾有过两次谋面的文经风总经理,经过充分沟通,这位近年很少接受媒体采访的企业家终于开口向记者讲述了他多年来鲜为人知的创业故事、企业发展及思想感悟。

  最早一批国家机关“下海”者,第一份工作是给牟其中作秘书

  文经风祖籍湖南,祖父是一个经营米店的老板。由于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经商带给家庭很多苦难,祖父就没有让他的父亲继续经商,而是送到了北京读大学,毕业后分配进入国家部委工作,还娶了同是大学学历、同在国家机关工作的妻子。这样,文家成了地道的知识分子家庭。出生在北京的文经风自然也读了大学,后取得经济学硕士学位。

  然而,让父母想不到的是,文经风的身体里继承的除了知识分子的血统外,更多的是祖父辈经商的基因。1985年,文经风大学毕业分配在国家某部委机关,但很快他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在这里工作,因为机关沉闷压抑,而且人际关系复杂,每天感到浑浑噩噩。因此很快他就提出了辞职,决定“下海”经商。而那时,官员和机关人员辞职经商现象还不多见,甚至“下海”一词还没有流行——但其实他已成为最早一批“下海”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文经风“下海”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给后被称为“大陆首富”、至今仍在狱中的牟其中当秘书。牟其中的南德集团从注册、刻公章到更名、搬迁等诸多基础工作,他亲自参与了整个过程。1988年,正当南德集团迅速扩张、名声大振时,文经风却选择了离开。

  回忆那段时光,文经风不愿多讲。只是简单的解释了离开牟其中和南德集团的两个原因:一是自己想独自创业做老板,二是觉得牟其中办企业有点过于理想化——这也是后来牟其中入狱的深层原因。但文经风也表示,在南德公司的那段日子自己确实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积累了不少经验,这为后来自己创业成功打下了基础。

  最早一部热播的电视剧《渴望》,为他带来了“第一桶金”

  离开南德后,文经风先后做过房地产中介、广告公司、图书出版等,而为他带来最大收益的却是中国最早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之一——《渴望》。那是1989年,他所在的公司销售一种厕所马桶除垢产品——“代劳力”。这种新产品的最大优势是方便省事,节省了普通家庭冲洗厕所这个又脏又累的家务劳动。这种功能和《渴望》里传达的那种家庭互爱有着一定想象的联系。因此他们斗胆包了电视剧《渴望》的全部篇尾广告。这是国内第一次在尝试电视剧篇尾广告的创举。

  “那可是全国都在收看的电视剧,才花了30几万,现在想都别想!可当时30几万是我们全部家当。”随着《渴望》红遍全国,“代劳力”开始热销,每天都有很多现金入账,“晚上12点还躲在办公室里数支票呢!”文经风回忆起那时,脸上露出掩饰不住的兴奋。

  他还讲了一个小插曲:当时“代劳力”的广告词是“少抽几盒万宝路,不用刷厕所”。这个广告词惹怒了万宝路,声称要和他们打官司,后来不了了之。“如果当时真的打成了官司,其实正中下怀——我们又省一笔广告费。”

  文经风这时眨巴了几下眼睛,眼镜片后透出商人的那种精明和狡黠。

  第一家性用品商店的创意,来自一部忘了名字的外国电影

  文经风坦言,自己是一个喜欢胡思乱想的人,常常因胡思乱想而产生灵感,而且有了灵感就喜欢去尝试。第一家性用品商店的创意就是这么来的。

  他告诉记者,一个偶然的机会翻阅旧杂志看到一篇《性王国里的隐秘世界》文章,作者一个观点强烈地震撼了他:当代许多中国人性格中的自卑、怯懦等缺陷,与近代中国性问题的封闭、性文化的保守与压抑有很大关系。文经风就产生了帮助人们破除性愚昧的念头,但如何行动呢?

  机会来了,灵感来了。那是1991年年底,北京曾流行国外进口参考影片,那里面有不少西方文化的东西。有一次他正看一部如今已记不起名字的外国电影,突然看到影片中的街道上有一家“SEXSHOP”——性用品商店,他的脑子里猛一闪念:这样的商店可以帮助人们打破性封闭和性压抑,这种用品在中国应该有市场,应该先在北京建立一个专门销售商店。产生这个念头后,他非常兴奋。电影结束后他从西直门往家里走,脑子里满是“SEXSHOP”,眼前的北京街道好像出现了一家又一家性用品商店。就这样想着走着,大脑陷入一种迷迷糊糊的状态,等到有点清醒时人已到了3公里外的阜成门。

  “要是今天就惨了,北京街上这么多车早把我给撞了。”文经风半是玩笑、半是认真的说。

  出租房的老太太说他“搞流氓活动”,公安局“扫黄办”偷偷光顾

  灵感是有了,把灵感变为现实,文经风经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首先是租房难。那时候还谈性色变,没人愿意把房子租出去卖性用品。很多出租人一听说他开性用品商店,马上就摇头拒绝。在北蜂窝租房时一位老太太甚至说他“搞流氓活动”,再多的钱也不出租。后来还和新街口一家国营药店协商,能否出租一个专柜,也被拒绝了。西直门一位老板本来已经答应出租店面,后来知道文经风用来开性用品店后马上改口,并说,“你经营什么不能赚钱?干嘛偏偏干这个?上面怪罪下来我可吃不消!”再后来,文经风打听到位于阜内大街的人民医院院墙外有两间临街的房子正在出租,于是他径直找到院长办公室,副院长王长举毕竟是医生,对经营性用品很理解,不但答应把房子租给他,还提出双方共同经营。

  其次是工商注册难,因为当时工商部门还没有“性用品”的分类。后来经过多方努力,文经风的亚当夏娃保健品店最终被勉强注册在医疗器械类。目前他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吴阶平题写的“北京市亚当夏娃保健品中心”牌匾,其中没有“性”字,就是这个原因。

  因为属于特殊商品,北京市公安局“扫黄办”对此也很关注。文经风最初向“扫黄办”咨询时,没有人说政策允许这种商品专卖,专卖店自然也不敢擅自开张。一个偶然的机会,文经风在南戴河度假时遇到了当时北京市公安局治安处负责人,谈起自己开店的想法,这位负责人觉得性用品并不是违法商品,应该支持。很快,回京后“扫黄办”就同意了文经风的申请。后来亚当夏娃保健中心开张,据说“扫黄办”的警察还偷偷光顾过这里,但并没有进行任何干涉。 `

  第一批顾客是记者,第一个买主像“小偷”

  1993年3月23日,北京市亚当夏娃保健中心在北京赵登禹路143号正式宣布成立。最早报道这一消息的是北京青年报。很快,香港的南华早报、澳大利亚的悉尼先驱晨报、德国广播协会等境外媒体记者接踵而来,新华社、中新社等国内媒体记者也纷纷赶来采访,亚当夏娃保健中心一时成了全国乃至世界性新闻话题,20多平方米的店里每天人流不断。

  “第一批顾客就是记者,还有各地前来参观者,而一般顾客却很少。这让我对记者又爱又气。因为一般性用品买主或者咨询者谁愿意面对那么多记者和照相机、摄像机啊?”文经风谈起这些脸上还挂着苦笑。

  真正的第一个买主是一个穿军大衣的小伙子。文经风清楚记得那天的一幕:傍晚时分,那个小伙子低头走进了店里,抬头看到店里的性用品广告装饰后,脸一下子变得发红,表情有点意外,好像走错了门一样。但接着他就盯着柜台里的性用品很快的浏览一遍,最后开口买了两盒避孕套,付款时鼻尖竟冒出了汗珠。拿了避孕套后急匆匆出了店门,一下子就不见了踪影。

  “那样子就像一个小偷,偷偷摸摸来,匆匆忙忙溜走了。”文经风笑着说:“但说实在我至今都想着那个小伙子,不知道他还在不在北京,如今应该人到中年了吧。”

  文经风记忆最深的顾客还有一个乞丐。一次,文经风正在店里值班,来了一个乞丐。他以为是讨钱的就想打发他走,但乞丐不肯,指着橱窗里的安全套。“你要这个干嘛?”文经风觉得又好气又好笑。谁知乞丐咕哝了一句“乞丐也是人啊”。文经风只好给了他一盒避孕套,而乞丐走出店门时,把安全套外面花花绿绿的包装丢在了门口。这件事让文经风很感慨,连乞丐也对性感到害臊!可见中国的性用品消费市场开发和观念解放还有很远的路。

  坚守中国性保健品第一品牌,立志打造百年老店

  一个12年的企业如今成了历史,成了中国性保健品的第一品牌。随着时间的推移,亚当夏娃已经在全国多个城市开设几十家连锁店,但文经风和亚当夏娃并没有为很多人所熟知,即使在北京,过去了解他的很多人甚至也将他和亚当夏娃渐渐淡忘了。一方面是文经风过于低调的风格,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不愿盲目扩张经营。

  在和记者交谈的几个小时里,文经风反复强调只是朋友间的交流,不希望突出报道,尤其是企业资产和他的个人及家庭情况,他更是不愿细说。在记者反复解释后,他才透露说“我是个小企业,实在要写就写企业资产近千万元吧”。

  他告诉记者,有一天一位外国朋友给他看了一张照片:欧洲街头一家普通的啤酒馆。朋友解释,我们家三代人都曾经坐在那个座位上喝啤酒!文经风很感慨:那个啤酒馆虽小,但却存在了百年以上。如今中国很多企业轰轰烈烈,但很少能保持20年以上。人们在追逐财富的过程中,很少能保持那种宁静恬淡的心境了。他把这种浮躁的状态总结为“亚状态”,整个社会就像被一个搅拌器带动着飞快地旋转,人们对生活都很刻薄,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欲望。他说,其实生活就如同婚姻一样,蜜月就一个月。大部分生活就是平淡的,充满了妥协和无奈。

  “亚当夏娃企业虽然小,但我希望做成百年老店,因此我不追求轰轰烈烈,盲目扩张。你看国外那些知名企业有几个是一夜暴富而成为百年老店的?”文经风透露说,曾经有很多人希望与亚当夏娃合作,要求购买品牌或者参股合资,但都被文经风拒绝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并不缺资金,至今没有一分钱的银行贷款,而每天都有稳定的现金流进账。他更不愿放弃自己的品牌,因为他觉得这个品牌拥有很大的无形资产价值,在行业里有很强的竞争力。

  自称“都市地主”,赞赏“周扒皮”的敬业精神

  在北京西直门附近文经风的办公室外的玻璃窗上,贴着一张醒目的购房广告:本人求购三居室,价格面议。

  这样一个资产千万的老板难道缺房子住吗?面对记者的疑问,文经风微微一笑,最后道出了实情:购房并不是为了居住,而是借此了解房地产市场行情,找准机会买进后再出手,体验房地产投资的真实感觉。因此,他不仅在北京多次投资购房,而且多年前就涉足上海房产,今年上海房市大跌之前他已把自己的房产出售,赚到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其实他关注的不仅仅是房产。据了解他的人透露,文经风很早就投身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曾经是长期的投资大户,聘请专门的操盘手帮助投资股市和汇市。但据说这些投资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财富,他的收入还是主要来自亚当夏娃保健中心。

  当记者就这些向他求证时,文经风承认自己一直在进行“多元化”。除了资本市场外,他还涉猎教学玩具、图书出版和影视制作等,但这些业务都没有形成规模。

  “就像那些玩抛球杂技的艺人一样,他们手里握着球,但空中永远也有几个球在抛着。我的多元化也是这个意图,房地产、股市和汇市是国家经济最重要的风向标,就像开车时前面的反光镜一样,我用他们来观察道路各方的即时情况。我投资这些领域并不是一心为了赚钱,而是为了了解市场,关注国家经济走向。因此我在投资获利时并不会特别高兴,亏损时也不会气急败坏。这就是我和一般投资者的不同之处”。

  他独特的思路和做法让记者大开眼界,而接下来他的话更让人吃惊:“其实我没有做大企业、大企业家的意愿,现在我很满足自己的处境和生活方式,也许可以叫做都市地主。和过去的土财主不同之处是我了解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熟悉各种市场行情及运作手段;和大的企业家、资本家的区别也很明显,就是资本家用别人的钱来投资获利,而我是用自己的钱来赚钱。”

  “小时候我很痛恨那个半夜学鸡叫的地主周扒皮,现在我感觉他其实是个很敬业的老板。现在有几个老板能够做到半夜起床学鸡叫?我觉得自己反正还不行”。

  “都市地主”,这个新鲜的名词,包含了多少做人、办企业的哲理和智慧?也许,只有文经风这样的历史性人物,才会创造出这样历史性的词汇。

更多专题
北钢寻到市场生机

在北钢集团的子公司中,有一个不同寻常的流通企业——大连东展集团公司。它的成长超乎寻常。

松柏无华可照人

对待工作始终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自从参加革命的那一天起,就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党的事业和国家的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