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气势如虹的顺驰,何以今天要如此“贱卖”?作为国内曾经的“地产骇客”,被尊为“地产戴尔”的顺驰王国,何以会落到今天的地步呢?
原因或许可以从顺驰经营的细节中推敲。造成今天这样的局面,与顺驰急功近利的发展风格不无关系。在全国“不计成本”地拿地,曾是顺驰最令业界侧目的行为。不到3年的时间,顺驰购置土地金额便超过100亿元。与此同时,现金流和速度成了所谓“顺驰模式”的代名词。所谓“顺驰模式”,即2002年国家施行土地“招、拍、挂”政策后孙宏斌制订的一系列快速扩张计划。有人形象的描述为“现金流——土地——现金流”模式。其特点是不惜以极高价格拍得土地,在预付小部分定金后,再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启动项目建设,迅速推向市场,以销售抵偿所欠土地款及银行贷款。
这样的战略,令顺驰常以超过招标价值2倍的代价抢得稀缺地块。在顺驰,为了迎合速度的需要,企业视为根本的成本与利润必然就被忽略。我们不解,顺驰何以如此“狮子大开口”,其又是凭借什么支付如此高昂的价款以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呢?据原顺驰某高层透露,这与当地政府不无关联。通过与当地政府的交涉,顺驰往往只需要支付10%左右的首期款就可获得地块运作权。这一做法使得顺驰一个地块的运作周期从普通公司的18个月左右缩短至半年。对于任何一块看中的土地,顺驰在拿地之前就着手做项目方案,也因此,顺驰能够在拿地的第二天报规划,半年之后就可以上市。在短短两年时间内,通过不惜一切代价拿地,顺驰迅速扩张至全国十余个省、数十个项目。
这就是顺驰老总孙宏斌在公司上下极力宣传的“快”,该理念统治了顺驰整个的发展历程,最终见证了顺驰神话的破灭。而恰恰,这个神话的终结者,追根溯源就是这一违背常规的发展速度。
时至2004年,接踵而至的挫折终令顺驰危机频发。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市场一度陷入观望,靠迅速销售回笼资金来偿还高价土地款及银行贷款的“顺驰模式”,首当其冲地受到冲击。由于宏观调控,顺驰中国分布在全国的部分楼盘,特别是位于调控重灾区长三角的楼盘销售不畅,回款不力。
宏观调控并不只针对顺驰,遭遇销售困难的开发商还有很多,何以面对国家的宏观调控,其他大型开发商都能应付甚至取得增长,顺驰却一路滑落至此?追根溯源,宏观调控的确是导致顺驰困境的一个重要诱因,但造成顺驰今日困境的根源并非在于宏观调控,而是其过快扩张、盲目冒进所造成的管理滑坡。
欲速则不达。在一路极速行进过程中,顺驰扩张模式的隐患也在不断“滚”大。即使没有宏观调控,顺驰缺乏根基的人力资源以及紧绷的资金链也迟早会出问题。
顺驰要为盲目扩张付出代价。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气势恢宏、动态劲力,敢于破旧创新,勇于打开束缚...
为迅速取得所需的人力,该公司以较高的起薪来聘用新人。考虑到原有人员的薪资水准可能会因为起薪的调高而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