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吸引记者采访李如成的,是雅戈尔2005年春节后轰动宁波市的一次招工。
“根据浙江省8个劳动力市场的统计,2005年春节后,浙江企业通过劳动就业市场共发布就业岗位63万余个。与此同时,在劳动就业市场登记就业的外来劳动力为25万余人。两者相较,缺口达到37万余人。”
这是浙江连续第3年遇到“民工荒”!
雅戈尔集团下属的衬衫厂和日中纺织有限公司也在招工,但它们一个是由于增加生产流水线,一个招工要求苛刻:高中以上文凭,25周岁以下……
条件之苛刻,令人瞠目——彼时正值“民工荒”,众多企业为招不到工人而烦恼不已,雅戈尔招工处却人头攒动。是什么原因吸引这些人选择雅戈尔?
同样热闹的场景还出现在雅戈尔员工为东南亚海啸捐款的现场,记不清这是雅戈尔的第几次捐赠了:扩建医院、中学,新建小学、幼儿园,修建敬老院,架设人行天桥,为慈善机构捐款,为抗洪救灾捐款,为再就业工程捐款,为西部贫困地区捐建希望小学……据不完全统计,创业20多年来,雅戈尔已累计向社会捐赠8000多万元。
成功,沾了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的光
雅戈尔为什么让人趋之若鹜?是什么促使雅戈尔一次次慷慨解囊?
“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李如成说,“这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更是企业家的必备素质。企业的资源来自于社会,理所当然要反哺社会。要与国家同舟共济,既锦上添花,更雪中送炭。”
从1979年用2万元知识青年安置费起家,到现在拥有40多亿元净资产、40多家经济实体、2万名员工的中国服装行业的龙头企业;从一个靠自带尺子、剪刀、小板凳拼凑起来,委身于戏台地下室的原始手工作坊,到年产衬衫1000万件、西服200万套、其它服饰2000万件的亚洲最大、最先进的衬衫、西服生产基地和上市企业,综合实力列全国大企业集团500强第144位,经过20多年的创业历程,雅戈尔创造了一个神话。
创造这个神话的主角便是李如成。这一切,被李如成归功于“沾了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的光”。为此,他把企业的经营理念确定为“装点人生,服务社会”。前半句意为美化生活,改造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后半句,便是反哺社会。
李如成说,企业的目的是赚钱,但赚钱并不是企业存在的理由。企业存在的真正意义是为社会提供服务,对社会承担责任。我们有责任帮助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为了别人,也是为了自己。
1997年的那趟贵州之行,让李如成刻骨铭心。
这年,李如成向贵州麻江县捐赠50万元修建希望小学。学校建成后,他应邀参加落成典礼。一到目的地,让他大吃一惊:夹道相迎的苗族、侗族群众和学生达2000多人!他惶恐不安:区区50万元,怎能承受2000人的盛情?透过一双双感激的目光,他看到的是贫困地区群众对富裕和文明的期盼之心,也感到消弭东西部差距的紧迫性。于是,在他离开不久,麻江县就收到了雅戈尔的又一笔50万元捐款。于是,在西藏那曲,在四川万县,在江西南昌,一座座雅戈尔捐建的希望小学相继拔地而起。仅此一项,李如成就耗资近千万元。
李如成对记者说,那趟贵州之行后,每当夜深人静时,我常常扪心自问:作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我该为社会做些什么?我该如何为社会承担责任?
企业要赢利,也要承担社会责任
传统意义上,人们认为企业的赢利与企业的社会责任难以划一,似乎两者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李如成说,我不这样想。
“把提高企业效益与合法经营、解决就业、创造税收结合起来,把企业家的职业责任与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结合起来,从追求企业的最大利润,转向追求企业的健康和长寿,兼顾企业、员工、社会的共同利益。”这是李如成长期思考后,对企业和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再认识。为此,李如成提出了“诚信、和谐、务实、责任”的企业文化。
从视员工为包袱,到视员工为宝贝。李如成对员工的认识,是伴随着他对社会责任感的升华而逐步改变的。
创业初始,上级打算把另一家绣花厂并给他,他有顾虑,理由是本厂已有140名员工,再接收120人会使企业负担加重。
然而,到了1996年,各地企业盛行“减人增效”。当一个为他制定发展规划的上海专家团力劝他裁员时,他却一口否决。
去年,因公司在全国各地开设150多家分公司和专卖店,营销方式调整,原有的1000多名营销员面临转型,有人再次提出裁员,他仍未采纳,而是采取培训等途径,想方设法让他们转型、分流。
在李如成眼里,员工是最可贵的资源,是企业发展的主体。如今,雅戈尔集团的员工已达2万多人,企业仅为员工办理养老保险的费用,每年就新增2000多万元。眼下,企业又在着手招收数千名员工。
虽然每年向国家纳税近2亿元,对国家贡献不小,但李如成更看重的是让员工们安居乐业。
在他眼里,解决2万人就业,让2万名员工无忧地工作、快乐地生活,是雅戈尔对社会的最大贡献。也正是李如成长期以来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具体到对员工的文化理念,使雅戈尔集团下属的衬衫厂和日中纺织有限公司在浙江“民工荒”时,招工处却人头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