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对我国的钢铁工业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随着对我国钢铁工业发展预测及分析的不同声音纷至沓来,企业到底如何把握钢铁工业呢?笔者日前采访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戚向东。他表示,如何科学地把握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整体趋势,已成为钢铁产业亟待研究的问题。
笔者:国家对钢铁业宏观调控成效显著,具体的体现是什么?
戚向东: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促进我国钢铁工业的整体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发展。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钢铁的过度投资得到了有效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增幅出现了大幅度回落。今年1—8月份,钢铁行业投资1116.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0.8%,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5%;与年初1—2月份相比回落了131.8个百分点,9月份当月投资与去年同期相比出现了负增长。
第二,投资结构得到了优化。从投资方向看,总投资中63%以上用于企业的更新改造,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成为投资主体,重点大企业的投资方向在国家短缺(如板材)的项目和一些高附加值项目上,表明投资结构趋于合理和优化。从资金来源看,是以自筹资金为主,企业自筹资金占到全部投资80%以上,其中企业的自有资金达到了74%,银行贷款仅占14%左右。
第三,钢铁增产基本是按照市场需求增长,落后的产能得到了有效的抑制。今年1—9月份粗钢产量19415.10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449.03万吨,增长21.6%;钢材产量21391.83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3973.47万吨,增长22.81%。从钢材进口与钢材出口对比分析看,今年1—9月份钢材进口2393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427.9万吨,下降了15.2%;钢材出口863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346万吨,增长67.1%。今年我国钢铁工业的总体特点呈现出重点大型钢铁企业平稳增长,中小企业生产出现波动,由于受到上半年国内市场出现阶段性价格暴跌的影响,一些中小企业出现了亏损,落后的产能被淘汰,对整个供求平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笔者:企业如何科学分析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及趋势?
戚向东:首先,要从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把握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其次,要从国际国内钢铁工业发展的相互影响中把握钢铁市场运行态势。第三,要从国际国内钢铁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和钢铁生产成本比较中把握价格走势。从国内需求来看,按照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在2020年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GDP增长控制在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增幅即使按15%左右计算,每年的钢材表现消费量将增加3000万吨左右才能满足于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2004年,我国的钢产量有望达到2.6亿吨,钢材消费量将达到3亿吨(含重复统计钢材)。从国际钢铁工业发展的轨迹看,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时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其资源消耗占到世界的50%以上;而我国目前仍处在工业化中期,还处在大量消费资源和能源的时期,钢铁行业部分大企业的技术工艺技术水平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如我国炼钢生产的连铸比2003年达到93.52%,高于世界平均先进水平5个百分点。我国90家重点大中型冶金企业今年前8个月的工业总产值的增幅为54.36%,销售收入增幅为56.34%,实现利润增幅为68.67%,大大高于国内工业行业平均水平和国外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再者,从国际钢铁市场需求来看。全球经济转暖,钢铁需求增长幅度加大。从我国钢铁1—9月份出口与进口对比分析看,国内钢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明显增强,这一现象使我们不得不站在总揽全球经济的层面更深层次分析与研究我国钢铁工业的现状与发展。
笔者:钢铁产业处于国民经济产业链中一个核心地位,正确把握它的发展趋势的意义是什么?
戚向东:近两年我国钢铁生产的增幅每年达到3000—4000万吨水平,实现了连年高增长,主要是市场旺盛需求拉动的结果。2003年我国钢产量占到世界总量的23%,其中53家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年产量累计占到全球产量的近五分之一。铁矿石资源和能源成为制约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要从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日本和韩国铁矿石80%以上依赖于进口,而我国也已经成为世界铁矿石的第一进口大国。从全球资源战略与钢铁工业发展角度考虑,我们必须转变固有的单纯以国内资源和市场需求来看待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思维,科学研究与分析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与资源消耗的关系,转变增长方式,实施节约战略,着眼于全球经济、着眼于长远发展,以全球市场引导结构调整、引导投资方向、引导产能优化,才是我国钢铁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为,我国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