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 言
湘江,发源于广西海阳山麓,迤逦千里,由南向北一路滔滔而来,进入湖南腹地,忽如巨龙摆尾,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于是便形成了三面临水、景色绝佳的株江河套。长沙、株洲、湘潭像三颗璀璨的宝石,呈品字形镶嵌于水天一色的云雾之间。这三座地级城市,彼此相距不过30多公里,这样的地缘密度,据说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故人们称之为“金三角地带”。
“唯楚有材,于斯为盛”,湖湘腹地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这里曾经诞生了伟人毛泽东、刘少奇和彭德怀等一大批开国元勋,也曾诞生了一代大师齐白石乃至曾国藩等古今名人。这里曾吸引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踏浪而歌,也引发了无数豪杰凭江而眺,指点江山。从千古绝吟楚辞子,到神州高唱东方红,滔滔湘江,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千古文明,也印证了中华民族上下求索的历史征程。“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上个世纪初,一代伟人曾伫立于此扣问苍穹:“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并由此揭开了中华民族崭新的历史篇章!
弹指之间,世纪之交,三湘儿女在这片广袤的热土上,装点出十里钢城的时代雄姿,直面经济全球化的滚滚浪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以“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胆略和气势,发出了铿锵有力的钢铁声音:最好的钢会在中国!由此在湖湘腹地的“金三角地带”升起一道靓丽的风景——“湘钢现象”,经济学家称之为“湘钢做法”,湖南省政府称赞湘钢是湖南省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代表了湖南工业发展的方向!
湘钢,一家1958年建厂的国有老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曾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进入市场经济转型期,湘钢像一艘承负过重的古船,由于产品单一、生产装备和工艺技术严重滞后,曾一度跌入谷底,在建厂40周年时面临着巨额潜亏。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短短8年的时间过去,一个“精品湘钢”已经屹立于世人的面前,特别是2004年,湘钢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钢、铁、材全面突破300万吨,实现出口创汇2.6亿美元,在全国钢铁行业出口创汇排行中位居第三,在线材出口创汇中位居全国第一。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在以曹慧泉为总经理、赵振营为党委书记的年轻管理团队带领下,两万多名湘钢人以钢铁般的意志和熔炉般的热情,勇立改革潮头,投身“二次创业”的滚滚热潮,实施“做精做强,成本领先”战略,以“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打造“精品湘钢、数字湘钢、绿色湘钢、人本湘钢”,以“精品化”和“规模化”为两翼,踏上了湘钢腾飞之路。这家处于长、株、潭“金三角地带”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以湘江滚滚涛声为伴奏,谱写了自己的辉煌乐章!
上 篇 世纪搏浪
与时俱进创新路 万里征程铸辉煌
揭开湘钢的历史,俨然就是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一部缩影。湘钢人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中,以非凡的胆识、经典般的壮举实现扭亏解困;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滚滚浪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实施“做精做强,成本领先”战略,全面推进“二次创业”,依靠技术进步,实现产品更新换代,成为全行业线材出口最多的钢铁企业,并以此创造了湘钢今天的辉煌。
(一)
世纪风云
湘钢,风雨兼程走过了46个春秋。2004年,在湘钢发展的历史年轮上,必将镌刻上钢铁般浇铸的印记,因为它是具有标志性、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如果说在此之前,“打造中国一流的精品线、棒材生产企业”还仅仅是湘钢人的一个追寻目标,那么在这一年,湘钢2万多名员工在以总经理曹慧泉、党委书记赵振营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为这一理想赋予了丰富的现实内涵。一个活力湘钢、精品湘钢已然屹立于湖南腹地。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揭开湘钢的历史,俨然就是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一部缩影。从1958年开始建设,到建厂46年,湘钢风雨兼程走过了艰难的创业与发展征程。从第二个五年计划到“八五”计划前,湘钢极少技改投入,生产装备和工艺技术已严重滞后,再加上主观原因,到1996年,年产钢仅为68.4万吨,这对于一个拥有职工2.5万人、离退休人员1万多人的钢铁企业来说,无异于形同一条破旧的古船,不堪负重。“八五”期间,国家对湘钢加大了技改投入,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项目没能实现达产达效的目标,以投资8000多万元的650轧机项目为例,设计能力为年产23万吨,但从1994年竣工到1997年,累计产材仅10万吨,仅这一项每年亏损就达2000多万元,这对于本来就步履维艰的湘钢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再加上几十年一贯制固守单一的建筑钢材传统领域。而在中南地区与湘钢同类型的钢厂云集,迅速膨胀的建材产能对湘钢形成合围之势,使湘钢陷入了残酷的价格战厮杀,以致于伤痕累累。到1998年湘钢成立40周年之际,企业累计潜亏6亿多元,欠债10多亿元;职工工资拖欠,士气低落;运营资金匮乏,生产经营陷入恶性循环……湘钢似乎山穷水尽,走入绝境。
1998年,湘钢紧紧抓住国企改革的有利时机,以非凡的胆识、科学的决策大胆地提出了依靠技术创新、实现扭亏解困的湘钢振兴战略。曹慧泉在回顾湘钢这一发展时期时说:由于以往的教训,在湘钢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做“不搞技改是等死,搞了技改是找死”,大家对技改仍然心有余悸。当时实施技术改造,的确是顶着巨大的压力、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在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技术创新事关能否适应市场的需要,关系到节约资源、降低成本、产品与客户对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过去的湘钢,产品单一、生产工艺落后、资源消耗大、装备不适应,技改成为湘钢冲出泥潭的惟一途径。“不搞技改肯定是等死,搞不好技改是找死”,湘钢将追求技改的成功与否和湘钢能否生存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积极稳妥地推进了湘钢的技改战略,以科学的决策、严格的管理做到了当年投入、当年见效,于1999年一举扭亏为盈,到2000年,湘钢实现利润1亿元,从此,湘钢涉过沼泽,摆脱了困境,冲出了险境,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湘钢以经典般的壮举扭亏解困,引起了国家领导人和社会的高度关注,被誉为“湘钢做法”。
湘江北去,岁月如水。风雨兼程中的湘钢,进入2003年,曹慧泉接任湘钢总经理重担,这意味着年仅37岁的他,从此率领湘钢这家汇聚数十亿国有资产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在新的形势下将面对新的、更加艰巨的挑战。对于湘钢人来说,曹慧泉还是一个孩子,是一个从益阳农村山里走出的孩子。几乎所有的湘钢人都亲眼目睹了他的成长历程。曹慧泉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得北京科技大学金属物理工学硕士学位,1990年进入湘钢,在以后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曾先后3次荣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湖南省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青年科技奖等称号。1998年,在扭转湘钢历史的征程中,32岁的曹慧泉就出任湘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亲自领导和主持实施了湘钢一系列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湘钢人喜欢将他的名字拆开解析,于是给了他这样的评价:智慧如泉。然而,湘钢此时面对的是全国钢铁行业迅猛扩张、民营资本大举进入、国外钢铁巨头纷纷涌入,钢铁行业呈现出群雄逐鹿、风起云涌的全球化竞争局面,而湘钢则是刚刚摆脱困境,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强势核心竞争力。曹慧泉,这个钢铁行业里的“小字辈”究竟能将湘钢带向何处?
时间是最好的检验。两年过去了,时间老人对湘钢做出了一份让人满意的鉴定:2004年,湘钢年轻管理团队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以积极进取、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实施“做精做强、成本领先”战略,全面推进“二次创业”,表现出驾驭全局的卓越能力和争创一流的非凡魄力。这一年,是湘钢全面收获的一年,钢产量336万吨,比上年增长28.2%;铁产量350万吨,比上年增长39.4%;钢材产量315万吨,比上年增长22.6%;商品坯材出口60万吨,比上年增长87.5%;出口创汇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2%;销售收入实现106亿元,比上年增长57%;实现利税17.6亿元,比上年增长64.4%;实现利润12.1亿元,比上年增长188%……这一串串沉甸甸的数字,就像一级级台阶,象征着湘钢实现了一次新的跨越;这一串串沉甸甸的数字,就像一笔笔浓墨,清晰地向世人描绘出“精品湘钢”的崭新形象。也许有人对此并不以为然,不用说是300万吨,就是500万吨、千万吨的钢铁企业,在中国钢铁行业也并非罕见。但我们要注意的是,湘钢的300万吨钢,是低投入高产出的300万吨钢,从200万吨到300万吨,湘钢技术改造投入17.59亿元,吨钢投资1759元,吨钢投资在全国国有钢铁企业中堪称最低;湘钢的300万吨钢,是优化品种结构、低成本高效益的300万吨钢,新一代产品阵容中的10大系列近80个钢种,在湘钢产品总量中所占比重达到88%以上,标志着湘钢由“普钢”到“优钢”质的飞跃!湘钢的300万吨钢,是孕育着优钢文化的300万吨钢,“善于学习,不断创新,争创一流”的湘钢精神,真正化作湘钢2万多名员工的具体行动,向书本学习、向竞争对手学习、向标杆学习,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不断推进“管理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使湘钢在诸多方面都创造了国内一流的业绩,一个活力湘钢、精品湘钢,正在中国钢铁星系中闪耀着独特而璀璨的光芒。
(二)
百炼成钢
解读湘钢的改革发展历程,是一部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业史,“做精做强,成本领先”成为“湘钢经验”的战略体系核心。湘钢通过一系列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实施技术创新,依托强大硬件体系的支撑,实现产品更新换代,改变了我国高档冷镦钢长期大量依赖进口的格局,成为全行业线材出口最多的钢铁企业,展现出湘钢人胸怀世界、走向辉煌的豪迈胸怀与光荣足迹。
湘钢由险境到腾飞,在短短7年时间内完成了历史性跨越。解读湘钢,就不得不从湘钢的技改读起,那一个个堪称经典的案例,无形中编撰出一部企业发展的参考书,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解读湘钢,是一个由解困到跨越式发展并正在续写着辉煌腾飞的三部曲。
1998年前,可以说是湘钢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新、旧时期的一道分水岭。这是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是一个由旧时期走向新时期的伟大转折。在此之前,湘钢三座平炉设备和一条落后的普线材轧机生产线成为2万多名“湘钢人的饭碗”。由于工艺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消耗高,加上内部经营管理粗放,外部建筑钢材价格竞争惨烈,湘钢陷入了困境。1998年4月底至今,湘钢开始了以技术改造为突破口的生死之战,湘钢人称之为“二次创业”。
转变观念,激发斗志。在谈到湘钢技改走过的历程时,曹慧泉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湘钢的技术改造之所以没能成功,根本原因不在于搞不搞技改本身,而在于缺乏科学的决策、严格的管理。技改要想成功,首先要做到人的观念转变。湘钢认真汲取以往教训,从转变观念入手,注重对人们长期形成的固有观念进行引导、转变,以达到激发斗志、调动积极性的目的,消除人们对技改的畏惧心理。他们对每一项重大工程都成立了专门的指挥部,每一项工程开工前,指挥部都要召开战前动员会,不但讲工程改造的意义和重要性,更强调观念的转变,在员工中牢牢树立“血汗钱观念”和“效益观念”,企业的技改资金来源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缺乏投资主体,现在企业投入的每一分钱都是自筹来的,都是职工的“血汗钱”,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以最少的投入追求最大的效益,从而为技改的成功提供了思想观念上的保障。他们以淘汰落后设备、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实施了淘汰平炉,“以转代平”、连铸代替模铸的配套改造和普线“一火成材”改造等重大技术改造工程项目。1998年前,湘钢平炉产量占到总产量的60%以上,通过一系列技术改造后,1999年即全部停止了平炉生产,与转炉改造建设的同时,建设了能力匹配的连铸机,2000年全部淘汰了模铸,实现了全连铸生产,企业的炼钢工艺装备实现了根本性改造,至2001年湘钢的钢产量首次突破200万吨大关,使企业跃上了快速发展的平台,也在全国钢铁行业创造了多项骄人战绩。
1#转炉移地大修改造及新建900吨混铁炉工程,是湘钢实现第一步300万吨钢综合能力的重要工程,在工程建设中,湘钢的建设者们不畏艰辛,克服种种困难,打破常规,合理安排,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就顺利出钢,并且于投产当天就出了30炉钢,实现了投产第一天就达产的新纪录。φ250生产线为东德引进设备,因其“二火成材”消耗高、成材率低、产品质量差、工艺技术已经落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国家和省经贸委的支持下,该项目被列为第一批国债资金项目,从2000年9月8日半停产施工,到2001年1月10日全线开轧过红钢,前后仅用了109天时间,开轧速度高达75米/秒,为原设计能力的165%,时间如此之短、产能如此之高且一次试轧成功,这在全国高线建设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开创了利用国内设备改造进口轧机的先例。湘钢的“血汗钱观念”和“效益观念”还体现在盘活存量资产方面。湘钢原有的650轧机,在企业实现全连铸之后已经没有使用价值,而湘钢却同样依靠技术改造,在盘活存量资产上做文章,变废为宝,将650开坯轧机改造成为棒材轧机,可生产圆坯和棒材产品,不仅盘活了存量资产,也增添了新的品种,彰显出湘钢决策者的创新思维与智慧如泉的超常睿智。
科学决策,平衡发展。曹慧泉在谈到湘钢近几年技术改造时说,钢铁企业技术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工序之间的质量匹配,还要考虑钢、铁、材产量的平衡;既要考虑可行性,又要考虑效益性。湘钢的技改之所以成功,就是在进行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量力而行,稳步推进。湘钢领导班子坚持系统考察、反复论证、科学决策,在这几年技改项目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提高项目技术含量的力度明显加大。
湘钢炼钢系统实现“以转代平”之后,钢产能力扩张,相比之下,炼铁系统指标落后,高炉利用系数低,焦比能耗高,铁水供应不足,成为制约湘钢生产经营的瓶颈。为改善铁钢平衡和提高铁前系统的水平,湘钢对原2#、3#高炉进行改造,并新建球团竖炉,扩大高炉喷煤系统和高炉余热发电(即TRT),新建了180平方米烧结机、1800立方米高炉,进一步改善了炼铁的炉料条件,扩大了炼铁能力,改善了技术指标,提高了炼铁系统的经济效益。2#高炉改造是优化工艺结构、扩大生产规模的重要项目,工程总投资11830万元。在2#高炉建设中,公司上下高度重视,全方位创造条件予以支持,他们克服了设计滞后、设备交货晚等不利因素,狠抓工程节点考核,严把施工质量关,严格工程监理,确保了工程按网络计划进行。该项工程投产以来,屡创佳绩:2001年5月15日竣工投产,5月24日投产第9天利用系数即达到2.08,创全国同类型高炉达产速度之最,6月7日利用系数达到2.31,2001年8月,利用系数再攀新高,最高日达到2.66,目前利用系数稳定在2.4以上,平均焦比降到360kg/t以下,创下了国内同类型高炉达产达效的好水平,各项经济指标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2004年,随着湘钢4#高炉、180平方米烧结机、二棒材等300万吨配套项目的投产,公司形成了300万吨的生产格局,并努力构建出300万吨平衡体系。一是以炼铁为中心,强化铁、钢、材刚性连接。通过优化坯材衔接,有计划组织设备检修,系统衔接更加紧密,生产稳定性明显提高。1至11月份,湘钢有8个主体单位累计30次刷新月产纪录,铁、钢、材年产量提前超额完成了年初既定的奋斗目标,生产经营在300万吨高水平台阶上实现了集约化的新平衡。二是以新项目达产达效为重点,挖掘系统潜力,通过系统组织技术、工艺攻关和项目整改,4#高炉、180烧结机、二棒半连轧等项目实现投产3个月内达产达效。目前4#高炉利用系数稳定在2.5以上,180平方米烧结机最高月产已达19.3万吨,二棒半连轧项目月产稳定在8万吨以上。三是以物流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大运输协调力度,加快水运码头建设,提高水路、公路运力,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三路并举、双向运输”的物流平衡体系,使湘钢300万吨生产保持较高水平平衡,钢、铁、材产量实现历史性突破!
注重效率,追求效益。湘钢在短短几年内,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搞一项成功一项,究竟秘诀何在?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从“搞了技改是找死”到“搞不好技改是找死”,这绝不是简单一句口号的变更,而是湘钢的决策者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钢铁企业项目固有的特点就是投资大、周期长。过去对技改的要求是:投产后第一年达产30%,第二年达产70%,第三年达产100%。但这个速度对只争朝夕的湘钢人来说已经不再是追求的目标,湘钢的决策者们清醒地意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讲速度、不讲效益、不讲投入产出的技改,是无效的技改,甚至是“找死”。湘钢始终将高效率、高效益作为企业技改工作的落脚点,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湘钢做法”。概括起来可以用4句话来形容,这就是在科学决策的前提下,做到“精心准备,科学管理,强化组织,完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