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解探云南非公经济发展

企业报道  2014-07-31 19:04:32 阅读:

  据记者从云南省经济委员会了解的情况,到2003年底,云南省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777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31.6%,比上年同期提高4.7个百分点;非公经济户数计77.7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77.5万户,与上年同比增长4.2%;个私经济从业人员180.4万人,与上年同比增长20%;注册资金1042.4亿元,其中个私经济注册资金706.2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34.2%;全省非公经济上缴税金49.6亿元,其中个私经济上缴税金33.1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3%;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4.4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8%,其中个私经济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1.9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20.3%。

  云南省经济委员会有关负责人透露,总的来看,云南省非公经济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非公经济已成为云南省国民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从1997年以来,全省非公经济年均呈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生产总值和上缴税收的比重不断上升。非公经济增加值占云南省GDP的比重由1997年的7.8%提高到2003年的31.6%。资料显示,2003年,云南省16个州市中有11个州市非公经济增加值达到当地GDP比重的30%以上。在129个县(市、区)中,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当地GDP比重达到50%以上的县(市)区有16个;比重超过40%的县(市、区)有33个、比重超过30%的县(市)区有46个。在绝大多数县的财政收入中,50%以上来自非公经济上缴的税收。非公经济的迅猛发展还有效地促进了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从1997年到2003年,民间投资年均增长22.5%,对调查云南省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推动国民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2、非公经济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改善就业结构做出了突出贡献。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为缓解转型时期的就业压力、改善社会就业结构提供了巨大空间。随着云南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的深化,2003年,全省非公经济从业人员比1997年的124万人增长了40%,并累计吸纳了近8万多个下岗职工。可以预见,非公经济在拓宽就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非公经济在繁荣市场、满足人民生活需求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目前,全省城镇中的蔬菜、肉类、水产品、禽蛋、水果等生活必需品,80%以上是由非公经济提供的。非公经济在修理业、饮食业、服务业中的优势明显,极大地活跃和繁荣了市场,满足了人民生活需求。1997年至2003年,非公经济完成的社会消费品总额年均增长18%,高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的9个百分点。2003年,非公经济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84.4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8%。

  4、非公企业逐步实现从量向质发展的转变。从非公企业发展的量来看,到2003年底,全省非公企业达到4.5万户,较1997年的9360户增长4.8倍;注册资金672.1亿元,比1997年增长6.1倍。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2794户,全省已涌现出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竞争实力的非公企业集团。从非公企业发展的质来看,近几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非公经济已逐步由传统产业、餐饮、服务等产业向有一定科技含量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方向拓展。目前,云南省列入科技部年报统计的民营科技企业已达2102户。

  5、非公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取得新的进展。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云南省非公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的户数迅速增加,非公经济的进出口贸易逐年增长。2003年,全省非公企业完成进出口总额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9.8%,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42.2%。其中,出口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1%,进口1.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4%。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非公企业达1152户,一批有实力的非公企业已经走出国门,到境外投资兴业,成为实施全省“走出去”战略的新生力量。

  6、非公经济发展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云南省国有企业经过近三年的深化改革,已从一般性竞争领域基本退出。到今年9月底,列入全省改革考核目标的2337户国有企业中,已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共2033户,占全部的86.5%。其中,由非公企业收购、兼并和实行民有、民营的国有企业达1222户。非公企业通过参与国企改革,不仅有效拓展了发展空间,而且积极促进了多种经济成分的融合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同时,云南省经济委员会提出了推进云南省非公经济加快发展的应对措施。

  1、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对非公经济的服务和监管。进一步优化重商、亲商、护商、安商的政务环境,促进各类企业都能公开、公正、公平地享受同等待遇。

  2、引导非公企业重点抓好体制、科技、经营和管理创新,提高市场竞争能力。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各类企业都要面对技术、人才、质量、品牌、文化、信用等全面竞争。非公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克服弱势,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3、采取积极措施,拓宽非公企业融资渠道。解决非公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一项紧迫而又艰难的系统工程。鼓励银行增加对非公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采取通过税收支持、扩大利率浮动幅度以及再贷款、再贴现的方式,鼓励金融机构提高对非公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额度。鼓励银行开展针对非公中小企业的金融创新,进一步协调有关银行改进对非公中小企业的资信评估制度,开拓授信业务,对符合条件的非公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

  4、推进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开展社会化服务。根据云南省现有社会化服务机构不健全、不规范,许多专业性中介机构尚未建立的情况,要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为广大非公经济提供创业辅导、信息咨询、法律服务、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服务,尤其是目前非公经济发展急需的创业辅导机构和小企业“孵化器”等。

  5、健全人才培训机制,提升非公经济经营管理者素质。云南省非公经济人才基础薄弱,不仅表现为人才存量低,而且表现为人才的成长增速慢。要继续抓好非公经济人才政策的落实。通过滇沪合作,每年组织部分重点非公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赴上海学习培训,学习发达地区企业管理知识和经验。

更多专题
找到让人兴奋的元素

站在创始人的大幅展示像前,他坦言:“随着不久‘中网赛’高潮的到来,鳄鱼品牌全新形象的推广也会随着球迷...

乐器上的传奇人生

人类进入21世纪,在物质日益发达的同时,人们对精神方面的追求更达到了空前的地步。其中,音乐这种高级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