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中国开始为国有企业改革做出标志性努力。从那以后,国企改革一直在有步骤地加快进行。如今,国家正在着手建立现代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并着手处理一些不良资产,国内最大、最好的企业纷纷聘请外国人才,这些都反映出国家的努力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然而,在明确了“国有企业退出一般性竞争行业”的目标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在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什么?在国企改革进程中,外资和民营资本分别能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问题都将会触及国企改革的实质和核心,也必将引发相关各方的深思。
全国政协特邀外籍委员Jean-Christophe Lseux
国企改革新动态引人关注
第一种架构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种架构,就是中国正在致力开展的公司治理模式的改革。刚刚成立不久的国资委现在正在发起并要求自己所管辖的大公司建立起一种新的公司治理模式,也就是要开展典型的企业治理。国资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委员会,也是一个专门的机构,管的东西比较多,要为大型国有企业选定包括一些外国人在内的董事、首席执行官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要建立的这种新的公司治理方式,有股东的利益要代表,但又是共产党领导建起来的,这是非常独特的。
第二种新的架构就是中央提出开展的反垄断工作。目前,社会上正在广泛讨论《反垄断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尽管人们现在开始担心一些外国公司在中国有垄断的做法,但对大型国有企业来说,搞这种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反垄断法》还没有正式出台,但已经在有关会议上进行讨论,预计这部法律将会在明年3月份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正式批准通过,然后由国务院执行落实。中国共产党采取的这种措施与做法是非常具有远见的,中国正在试图建立起一种非常好的法律架构来控制或者打击那些垄断的做法。政府在改革和结构管理过程中也都是要沿着这样的方向来进行。
第三种架构就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走出去”战略。中国正在努力改变企业对外投资的管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做法,并不是一个短期的措施。同时,它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也是非常重要的。放开国内企业特别是有实力的大型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限制,让他们从银行获得贷款,去购并中国之外的一些公司,这样可以加速国有企业全球化。
首创集团董事长兼CEO刘晓光
国企改革仍是一道待解难题
现在有很多企业家都感觉自己的企业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不少大型国有企业还有很多重要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还需要各方的努力。
体制创新问题。体制创新问题的关键是产权制度的构造。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产权制度,不可能有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一个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可能有长期的科学管理,如果没有科学管理不可能有长期的效率,这是一个逻辑圈。产权变革是非常重要的,大型国有企业需要改革设立多层董事会,只有一个董事会来约束是有问题的。首创集团经历了10年的改革,到现在该怎么办?如果首创想去改产权又该怎么改?毕竟民营经济的实力太弱。首创想拿出最好的资产引进一些世界级的战略合资者来构筑战略平台,引进他们机制、风险控制的国际化手段,然后再去上市。这样,既有国有股份,也有一些个人上市的股份,还有国外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约束力会非常强,就可能把产权多元化问题解决了。
企业自主权问题。虽然在这方面有了很多进步,但有很多问题到今天都还没有落实。从一定程度上看,中国的国有企业还不是完全意义上自主的企业。比如,总经理无权任命副总,无权给大家定工资;即使看到很多的国际机会也出不去,假如要出去,100万美元以上的投资是国家要批的,而企业要投的肯定不止100万美元。所以,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形成海外的产业群确实还有很多问题。
激励机制问题。这是最核心的东西。大的国有企业该怎么构建自己的激励机制?现在看来没有很好的办法。过去有一些办法,比如走信托的道路,或者是向别人借点钱购买股权,或者是赠一些期权、股份等等。现在都没有了,也不允许了,大型国有企业在激励机制的发展创新上基本上是停滞的。
《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
中国迈入完善国资管理体制进程
人们都知道,党的十五大以后,国有企业改革一直在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一直在有步骤地进行,一直到今天,特别是在党的十六大以后,成立了国资委,开始着手建立现代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中国实际上是进入了一个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可能也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并且包含着各种力量的博弈。而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完善除了建立新的机构以外,还面临两块重要任务:一块是作为所有者怎么把这块国有资产管好;另一块就是怎么放,现在讲“抓大放小,国退民进”,但究竟应该怎么放。要建立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就应该在这两块上做文章。而人们看这项工作做得怎么样,就要看管有没有管好,放有没有放好。现在国家在这方面确实做了很多尝试,但这些尝试是不是能够产生作用呢?可能还是要用实践去检验。
包括很多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在内,人们普遍感觉到当前的国有企业改革还需要有更多的新措施拿出来。比如在放的问题上这块争议比较大,也是比较引人关注的。放的这块实际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是不是该放的都放了,还有一个在放的过程中,怎么样建立一个有效的同时又是公开、透明的体系。目前,放这块的问题似乎还是比较多的,人们并不知道已经放了哪些、放到了什么程度、放的价格是怎么定的、放了以后的钱又是怎么用的。因此,放这块透明度的增加是亟待完善的内容之一。还有一个是放得够不够的问题。现在,中国大约还有15万家大中小型的国有企业,但真正大型的国有企业并不多,如果是中小型都要放的话,那些还没有放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在完善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Todd R.Marin
跨国并购将积极影响国企改革
跨国并购对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是非常重要的,国有企业利用跨国并购进行改革的好处也非常明显。它除了能够帮助国有企业集中自身有限的资金、迅速提升知名度、增加企业的价值生产力并从中得到更多的利润以外,还能通过引进新的合作伙伴进行投资,有机会采用不同的管理或者一些经营方式,把跨国投资者同自己公司的最佳做法结合到一起,使自己的市场更大、业务更强。现在,各方面都在围绕跨国并购进行努力,外国公司为了抢夺商机在采取行动,国有企业为了迎接挑战在采取行动,就连政府为了尽快改变国有企业的状况也采取了很多行动。然而,就在几年以前,大多数西方公司对参与中国国有企业并购表现出了极大的谨慎,但因为中国发展很快,机会也很多,特别是很多国有企业想获得更多的资金、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而正在跟政府讨论让外国公司参与并购的事情,使得跨国公司参与国有企业并购的环境得到改善,信息更充分。在过去的半年到一年当中,跨国公司参与并购的兴趣在增加。
不过,跨国并购的影响也是双方面的。通常情况下,一个正在追求改革的国有企业会遇到几个合作伙伴,而哪个合作伙伴对他才是最有利的,这对众多跨国投资者来说都是挑战。在这种状况下,国有企业应该知道怎么样同这些西方的伙伴打交道,平等地参与公司的控制和管理,在熟悉对方做生意方式的过程中改革自己和提高自己。
麦肯锡大中华区总经理Gordon Orr
树立新理念迎接新挑战
目前中国发展的进程让人感觉到,不管是国有公司还是股份公司,企业的所有权似乎是越来越不重要了,对于在中国的各种类型企业,要想成功的话就必须使自己的业务能够成功,也就是说他们在市场上表现如何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了。现在,中国的国有企业都面临着一些具体的挑战,需要在很多方面进行改进和努力,比如要创造一种基于价值和文化的理念,过去只知道“圈地”这种方式,虽然有机会,但在市场上表现得并不是太成功。因此,企业必须尽可能地找到更多的经营方式来打入更多的经营市场。
作为国有企业,他们最独特的一点就是外国公司对于他们所处领域的进入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同这些外国企业究竟是合作还是竞争成为他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如果是竞争的话,他们要进行国际化不仅仅是要得到石油、金属、铁矿砂等等,首先需要成为有竞争力的公司,要区分开有品牌的市场和非品牌的市场,并拿到足够的市场份额。而怎么样在国际市场上扩展,怎么样保持有机地增长,这些挑战对一个企业来讲就是一种正规化,就是要有一个有效的管理层对它进行管理,而且它应该更具有开放性,公司的股票等要更多地开放,使公司受到价值的驱动。
同时,要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就应该制订出正确的战略,努力去改变消费者的理念。消费者的决策变化非常快,因此企业就不能“一刀切”了,需要有各个不同的拆分服务,分成小的市场,需要企业的领导改变自己的思路,要有一个使市场更加成熟、更加细分化的想法。有了战略以后,还应该有行动的速度,快速地进行战略实施。
现在一些领先的国有企业都在领导轮换和雇佣人员上面临着变革,他们需要有足够的吸引力来吸引更多的高级管理人员到企业工作,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太行山是富饶的。亿万年前,地裂天崩,沧海桑田。深埋于地下的原始森林在高压与高温下演化成沉甸甸的乌金,...
面对应用热点不断浮现的移动管理新天地,用友移动谋求领导者角色,而如何跨越方便、易用、安全、省钱这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