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铜陵工业名城呈现良好发展趋势

企业报道  2014-07-21 10:33:42 阅读:

  皖江开发,谁都想走在前列,但每个城市、每个地区都有自身的特点。安徽省铜陵市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铜矿生产基地,目前,铜及铜加工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电解铜年产量超过40万吨,居全国第一位。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2.05亿元,同比增长18.1%,很显然,工业经济是铜陵市发展的最大优势

  铜陵有打造沿江工业名城的机遇。从发展的宏观环境来看,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不断加速,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安徽省委、省政府东向发展、奋力崛起等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特别是长三角对周边地区经济辐射与带动作用的不断增强,这一切都为铜陵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从自身发展的实际来看,目前,铜陵正处在向经济强市奋力迈进的跨越期、资源型城市全面转型的关键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起跳期、全面融入长三角的加速期。

  铜陵如何打造沿江工业名城?铜陵的做法是:优化经济、友好环境、服务型政府、和谐社会。

  优化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实施工业“531”工程,构筑“333”工业体系,即建设滨江工业区、铜陵经济开发区、大桥开发区、狮子山开发区、金桥开发区五大工业集中区。到“十一五”末,力争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超过300家,工业销售收入1000亿元;积极培育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医药三大接续产业,形成新的支柱产业;推动铜、电子、纺织三大产业集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化工、建材、能源三大传统产业。加快实施“321”工程,构筑循环型产业体系。建设以铜矿、硫铁矿、石灰石资源为核心的三大循环产业链,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和现有主导产业资源节约型改造。以共生企业为主体,以冶金化工、纺织印染、铜延伸加工产业为主导,建设滨江循环经济工业试验园;以发展静脉产业集聚为重点,以化工、建材产业为主体,建设横港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区。

  积极支持铜陵有色集团公司开展全国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建设,在全市重要行业开展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和示范项目工作。加快实施自主创新,建设创新铜都。加强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建设好中科大——铜陵创业园,搭建好民营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等平台,搭建区域创新载体和平台。实施人才集聚工程,探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住、但求常来”的柔性用人机制和“项目+人才”的招才模式,着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友好环境建设生态山水铜都

  在城市基础上,按照“一城三区、一主两副”的组团式城市布局,进一步拓展城市规模,形成“四纵三横”城区主干路网,基本建成车站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园区等新城区,加快副城区、重点镇和中心村建设步伐,到2010年主城区人口达到50万人以上,初步形成现代化城市格局。同时,强力构建区域交通枢纽,形成以高速公路、干线铁路、现代港口为骨架,以“六纵六横”公路、环线铁路、内河航运为依托,村村通油路的四通八达交通网,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在生态建设上,建设生态保护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分期治理重点污染区域,建设环境友好社会,争创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在文化建设上,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弘扬铜文化,建设铜陵博物馆;加强城乡社区群众性体育设施建设,兴建体育公园。

  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快职能转变

  初步建立财权、事权相统一的公共财政体制基本框架,并以建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为依托,加快构筑促进发展的支撑服务体系。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各类经济园区建设,搭建招商引资优良平台;优先发展科教事业;以电子政务建设为重点,逐步构建“数字铜陵”基本框架;以诚信政府建设为先导,加快建设“信用铜陵”。

  和谐社会就是以人为本,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5年内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0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职工工资年均增长不低于10%,同时适时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率均达95%以上。继续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打造皖中南职业教育基地,在对城乡贫困家庭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到2010年前实现全市免费义务教育。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全面建设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全市,并适时提高低保标准。除此之外,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铜陵将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更多专题
激励机制助力企业管理

企业集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设计,需要对企业集团的创新环境、创新点、创新活动、创新成果的价值创...

促进产业链共赢的定制终端管理体系

国内终端产业链与移动运营商缺乏整合,无法满足信息时代发展趋势。在国内,手机终端销售向公开市场开放,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