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一系列的深入采访,笔者明显感觉到随着国家环保决心的加强、政策的出台,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发生了质的飞跃,已经摒弃了“先发展,后治理”的错误经济发展理念,向发展循环经济、绿色GDP转变。但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低产出”为特征的传统制造业还大量存在。
从硬件设施看,随着投入的不断加大,污水厂、热电厂、固体垃圾和危险废物处理站等都在按计划运行和建设,“三废”治理情况不断趋于科学化、合理化。但由于原长期的投入不足和发展规划不配套,造成的污水管网分布不科学,存在一些断头污水管道、雨污不分离管道、企业与污水处理厂管网不能有效衔接等现象,还需要一个整改过程。
从治污效果看,城市生活污染和大型重点污染企业基本受到控制,但不知是出于地方保护主义,或是出于管理疏忽,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依然有存活的空间。也极有可能是一些部门或个人是在“靠污染吃污染”,检查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收取罚款后,便不再过问其整改情况。
笔者认为,虽然人们的环保意识有了很大变化,但为了保住自身利益,还有一部分人和企业打着发展的幌子,撇开环保,另辟蹊径,人为制造污染治理、节能减排工作的障碍。因此,当前最重要的是环保意识宣传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大家正确看待环保问题,绝不能是“谈发展不顾一切,谈环保脸色即变”的损人害己的想法。也绝不能认为环保部门就是找麻烦部门。在采访中一些企业谈到环保时还有些躲躲闪闪,环保投入不能完全按要求足额投入,认为环保投入是亏本生意,不能科学看待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GDP对企业的长远意义。政府部门要改变政绩观,不能仅局限的把发展经济作为政绩,要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国家提出又好又快地发展,其“好”字重点要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而这个质量不仅仅是经济效益,还包涵环保和社会效益。
所以要实现真正的绿色经济,需要政府坚定理念,坚决不上高污染落后淘汰项目,对企业严格进行环评,认真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定科学环保政策法规,足额完成环保投入。作为企业则要把环保当己任,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改造、产业升级等措施淘汰落后设备及产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制造。
我们不能再为污染GDP开绿灯,否则,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
翻开开滦赵矿公司的百年历史,一串串血汗凝结的数字、一段段感人肺腑的业绩,见证了这座百年老矿的辉煌、记...
“从煤开始到煤为止”是以往煤矿的基本经营模式,挖煤产生的煤矸石、煤层气被白白遗弃、“点天灯”,矿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