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钢铁行业经历“九五”、“十五”期间的高速发展后,到2006年底,全国钢产量已达4.19亿吨,占世界粗钢产量的三分之一。1996年,我国粗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此后,钢铁产量继续连年增长,钢铁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针对产能过剩问题,国家对钢铁生产能力和产品产量都采取了限制措施。调整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品结构,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对钢铁行业宏观调控的重点。适应新的形势,不仅是摆在钢铁企业面前的严峻课题,而且也是摆在整个钢铁行业面前的严峻课题,不仅事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为重要的,事关全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在规模扩张受限的情况下,企业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这是每一个钢铁企业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在结构调整上狠下功夫。但这一点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做到的,而杭钢就做到了。
企业要做大做强,除了进行必要的规模扩张外,优化结构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总量和结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任何总量都是一定结构基础上的总量,而任何结构又都是一定总量条件下的结构。从一定意义上讲,优化结构比增加总量对企业做大做强更加重要。因为结构优化不仅能够增加总量(增加企业销售收入),而且有利于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杭钢正是在规模扩张不能实现的局面下,找到了一条优化结构的做强之路。杭钢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首先得益于他们对行业发展走势的理性判断,显示了较强的战略前瞻能力。同时,也得益于他们对自身技术创新优势的准确把握和定位,发挥了优势,规避了劣势,并加强了新产品开发。此外,也得益于他们较强的市场化经营能力。细化市场需求、盯住客户需要,是他们进行产品创新、优化结构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他们在强化科技创新,并以此增强竞争能力方面先行了一步,提供了较好的经验。
民族轿车是我国汽车业发展的一个硬伤。在以前几十年,中国路上跑的轿车几乎都是国外汽车巨头的品牌。其实,...
面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当地政府决定将大力发展造纸循环经济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