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盘西化PK固守传统
所谓的钱币鉴定评级,在东西方的文化中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讲的钱币鉴定评级,重在品相的高下分级,同时隐含着所评钱币为真品这一前提,这和西方收藏级钱币较少伪造,真伪鉴定的压力小不无关系。西方钱币鉴定评级,即简单的真伪鉴定加上复杂精细的品相评级,一般不做钱币珍稀程度的评判。
在中国的传统钱币鉴定中,真伪第一,珍稀度第二,品相第三。真伪鉴定占据了钱币鉴定活动的主要内容,并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这和中国古代“金石学”兴起之后,收藏级钱币的造伪赝作活动猖獗现象有关。钱币真伪问题解决以后,珍稀度成了鉴定钱币价值最核心的内容,品相的差别并不会产生巨大的价值波动。
由此可以看到,东西方的钱币文化、收藏文化导致的钱币鉴定评级上的差异是明显的。
那么,中国现在和未来需要什么样的鉴定评级呢?选择全盘西化?抑或固守传统?其实,两者都不是理想的答案。
全盘西化?东西方的铸币文化在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里是截然不同的:东方是铸造货币,西方是打制、机制货币,工艺完全不一样。西方现在的硬币评级体系是建立在机制货币上的,对范铸法、翻砂法铸造出来的货币则难以应对。
全盘西化和拿来主义解决不了中国传统铸币的鉴定评级问题。对中国的近现代机制币和纸币而言,倒是可以大胆借鉴西方钱币鉴定评级文化。中国自19 世纪后期,自愿或不自愿地开始了引进西方造币工艺的进程,直到现在,可以说,中国近现代的机制币和纸币是“欧风东渐”的产物,工艺的本质是一致的。因而,从理论上讲,在近现代机制币和纸币领域,是可以借鉴西方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东西方近现代货币虽然工艺相似、相同,但是币面反映的文化、东西方人的审美等,是不太一样的,有些地方还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西方钱币鉴定评级本质上是品相分级,是一种对钱币外观的审美活动,东西方的审美差异必然在钱币品相评级中产生分歧。因此,即便东西方近现代货币工艺一样,在机制币和纸币领域,也不能完全照搬西方钱币鉴定体系。
固守传统?中国传统钱币鉴定滥觞于清代“乾嘉之学”兴起之时,有其重真伪、重珍稀的鉴定风格,但在现代社会,传统鉴定没有统一透明的鉴定评级标准,鉴定结果没有实体机构给予经济的保障,鉴定意见与所鉴定钱币分离……所有这些都表明,传统鉴定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了。传统无法固守,但是也不能抛弃传统。传统是我们的根基,没了根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吸收传统钱币鉴定的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正确的道路。
中国现代化的钱币鉴定评级,应该是发扬传统钱币鉴定的精华,借鉴西方钱币评级的理念、经验、技术和管理运作方式,坚持走中国化的道路。(原文首刊于《中国金币》杂志2014年第1期,总第33期;作者:杨君 作者单位:中国钱币博物馆)(供稿:海南国泉金币)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