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标准普尔在北京宣布,调升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两家——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信用评级至投资级别。市场人士认为,标准普尔这次评级的调升主要反映了这两家银行在得到政府注入大额资本以及出售庞大不良贷款后,财务状况已有所改善,而且具备了更强的实力以应付不良贷款及潜在的贷款损失。
所有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的改革
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近期相继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管理结构和机制上也有了相应的改变。迄今为止,两家银行都已推行了积极的改革措施,包括在银行内部建立商业原则导向的公司结构和管理模式。从已完成的结构改革看,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在公司治理提升水平方面作了显著努力。两家银行更加关注管理层的责任划分,并同时收紧对分行和其它分支机构的管理控制,这包括集中信贷审批权以及强化内部审计职能。
不过,标准普尔信用分析师曾怡景指出,组织结构重整固然对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十分重要,但企业文化的重新塑造也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信贷风险管理的改善
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都投入了大量资源,引入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藉以提升银行内部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目前,两家银行都处于将这些变革执行、制度化和程序化的重要阶段。
曾怡景认为,中国银行业在引入新的风险管理体制过程中所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在收集贷款组合的信用表现数据上,另一个主要问题是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所面临的信息风险,高信息风险使银行未能更充分地发挥先进的管理风险机制的优点。目前,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都已开始使用新的信息系统收集信贷风险数据。曾怡景评价说,高质量的信息是银行有效分配资源和计算风险时一个重要的因素,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举措将有助于两家银行在了解国内市场尤其是企业业务方面处于较竞争对手有利的位置。
但曾怡景同时指出,中国要取得高质量信息需要付出的成本依然很高,一般来说涵盖一个经济周期约需要5至10年的数据,而且当前信息的质量也未能达到信贷风险管理人员所期望得到的水平。他认为,两家银行的风险控制水平在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模型的早期会有一定的改善,然而若要这些风险管理工具发挥更大效能,银行需进一步积累信贷评估经验,而经验是需要时间累积的。
不过,标准普尔也承认,中国幅员广大,要对贷款规则和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调整以应付其各个不同省份的商业环境,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需要不断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若在银行尚未建立起稳固的信用文化之前便过分强调地方商业环境的差异,将可能导致信贷质量管控权力的过快分散,从而妨碍风险管理系统的有效执行。
信用前景
短期内,标准普尔对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评级展望调整为正面或在进一步调升评级的前景持观望态度。虽然两家银行计划进行的上市成功后将给银行带来更多资本,但标准普尔认为,这些额外的资本将可能被银行快速增长的资产吸纳。所以,虽然上市集资有助于强化两家银行的资本,但仅凭上市集资,银行整体状况不会很快发生变化。
标准普尔强调,与风险管理系统本身同样重要有时候甚至更加重要的是,负责执行和管理系统的人员的素质经验以及银行的信用文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具备了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和有经验的内部及外部审计师的较成熟银行,有时候也可能发生欺诈性交易或违规贷款的情况。
考虑到中国银行业的从业和监管人员在基于信用基础的商业放贷原则上尚缺乏经验,且中国的审计行业正处于发展初期,标准普尔企业和政府评级亚洲董事总经理顾国麟特别指出,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银行业新累积的不良贷款率较我国香港、欧美成熟市场的水平高仍属于正常现象。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