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贯彻科学的发展观,就要讲投入产出比,就要把重视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也增加了无限商机。这种商机就是可供企业选择的原材料、生产场地、生产流程、市场销售等有了更多、更大的选择和比较的余地。企业立足本地,着眼全国,放眼全球,把实现全国、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作为目标,就能为降低成本开拓较大的空间,为企业多创利润。因此,从供、产、销三方面讲,企业要降低成本,就要对以下“三道题”进行认真解答。
一是企业所需原材料从哪里采购和如何采购的问题。“全球眼光”和“市场思维”的要求是,要建立全球化的采购体系,货比多家,择优、择廉而用。这就需要利用全球商业信息,及时对信息做出对比选择,同时,要严格规范操作规程,克服人为因素,实行公开采购,这样,才能防止那种在价格上“买高不买低”、在质量上“买劣不买优”、在地域上“买远不买近”问题的发生。
二是企业生产地的设置和生产流程的优简问题。生产企业是生产要素的最主要的聚集地。生产要素是可以流动的,这就有一个选择和比较的问题。生产要素的流动有规律可循,企业生产地的选择要全面综合考虑各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和整体效应,以获得最佳的生产条件和最大的投资回报为选择标准。同时,对生产流程也应该根据生产组织与生产过程优化的原则精简再精简,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生产设备的效能和生产工人的能力。在这个问题上,企业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效率,而不是其他非经济因素。否则,人满为患,企业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就永远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三是企业产成品销往哪、怎么销的问题。企业销售大有学问。这是由产品变为商品、由商品变为现金的“惊险的一跳”。这就需要“看客下菜”,把自己的产品销到最需要的区域、群体和个体那里。毫无疑问,销售过程必要的开支(如广告宣传)是不可少的。但一定要讲求实际,追求实效。不能只为当“标王”、上报纸、上电视、上电台、上网络拿钱打水漂儿。更不能做那些谁也看不懂、谁也不知道企业要干啥的“文不对题”的所谓“擦边球”广告。那样,企业增加的是成本,得到的只能是减利甚至亏损。
要解决企业降低成本的“三道题”,企业的领头人和全体员工都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要像经营自己家庭的“安乐窝”那样经营企业,一举一动为企业添利,一言一语为企业增益,这是其一。其二,需要有精于计算的思维与能力。对企业所有的业务流程都要实行量化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使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成本意识”和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其三,需要有严格、严密的考核奖罚制度。这种考核奖罚制度要与每一个责任人挂心连肉,并说到做到。否则,说归说,做归做,再好的制度也是一纸空文,对降低成本毫无裨益。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