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是生命之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也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关怀下,北京市房山区的水利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兴建了大量的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供水保障体系,提高了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特别是在改革开放20多年中,水利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地位得到了确立和巩固,并逐步实现由传统水利向资源水利、环境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形成城镇以供水治污为重点,优化发展环境;平原以高效节水为重点,建设“绿海田园”;山区以集雨节灌、流域网络化为重点,建设具有山区特色的两大走廊,营造良性生态环境的发展格局。
在新的治水思路指导下,北京市房山区水资源局积极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保证水利建设重点。在加大防洪工程投入的同时,加强水资源工程和节水工程建设,认真解决农村饮水和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在加大水利工程措施投入的同时,强化水利非工程措施和水资源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建设,努力提高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在拦蓄工程方面,先后建成中小型水库9座,总库容5944.5万立方米;建塘坝截流78座,蓄水89万立方米;建成橡胶坝10座,连拱闸50座,铅丝笼坝11座,蓄水量120万立方米。完成雨洪利用工程2606处,建集雨场53.3万立方米,增加蓄水量19.2万立方米。
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方面,累计治理了王老铺、西太平、半壁店、四马台等30余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0平方公里。半壁店、四马台、蒲洼三条小流域被水利部列为全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十、百、千”示范小流域,房山区被水利部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十、百、千’示范区县”。
在农田节水灌溉方面,先后完成了崇青、胜天渠、周口店、大宁、南尚乐等自流灌区;累计建成机电井4593眼,装机容量70640千瓦;发展喷滴灌26.8万亩等,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8.9万亩。
在防洪、防涝方面,对境内永定河、大石河、拒马河等大小13条河流进行了综合治理;对崇青、西太平、龙门口、水峪等中小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先后建机电排灌站630处,装机容量22356千瓦。
在治污和中水利用方面,先后完成长沟、窦店等污水处理厂3处,日处理污水达1.5万吨;建成城关顾册、周口店、刺猬河等中水利用工程6处,灌溉面积达2.5万亩。
在农村饮用水方面,先后建成长沟、阎村、史家营等8处集中供水工程,日供水能力达到5.7万吨;完成了河北、佛子庄等矿区改水工程;建小水窖3997个;架设引水管路345公里等。提高了城镇近15万人的饮水质量,解决和改善了山区1.4万户、5.6万人、3000余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在社会节水方面,对全区4000余眼机井进行了GPS卫星定位,并安装了水表;在全区用水大户中推广水平衡测试42家,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小区22家,安康医院、北方温泉会议中心、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和良乡监狱4家单位生活污水实现了零排放。通过节水器具、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全区实现年节水600余万立方米。
在科技应用方面,逐步建成集防汛抗旱调度、水资源管理与配置、水环境监测与保护、水土保持监测、水工程运行管理、水政务管理为一体的“数字水利”,基本实现了水信息采集自动化、传输实时化、处理智能化,提高了水管理的科技含量。
5年来,房山区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绩,走在了北京郊区县的前列。1998年至2003年连续6年在全市山区水利富民综合开发工作中获得“优秀区县”称号,取得了“六连冠”;1999年至2003年,房山区水资源局连续5年被评为首都文明单位。
实践证明,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工业的命脉、城市的命脉和整个国家经济的命脉。
建设房山水利新思路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水资源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水利事业的发展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水利工作者负有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把水利事业提到了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进入新世纪,随着北京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房山区水资源局面对水利工作的新形势、新挑战,紧紧抓住机遇,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水利部提出的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新思路,并结合市水务局提出的“新北京、新奥运、新水利”的总体奋斗目标,初步形成了房山区今后一个时期的治水思路。一是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为水利工作的中心,把有效保护、厉行节约、统一调度和优化配置真正作为房山区水利的第一要务;二是规划建设由河道、坑塘、湖泊、湿地和区域雨洪控制统一构成的水系,发挥水系综合功能,运用多种形式实现和提高防洪标准;三是坚持治河必先治污,把还清水质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保护的主要工作目标之一;四是变工程治河为生态治河,建设宜宽则宽、随弯就弯的自然河道,建设符合生态标准、人水和谐的水利设施,实现生态水环境;五是坚持科技治水,以信息化、自动化和应用生物技术、生态技术为手段,实现水利现代化。
按照这一思路,房山区水利工作逐步实现“五大转变”:一是水利从单纯为农业服务向经济社会全方位服务转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水利的道路;二是从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向重视节约配置保护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最大限度地利用雨洪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四是从单纯依靠人工治理向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依靠大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转变,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五是从单纯依靠国家投资向多元化投入转变,广开资金渠道,建立水利良性发展机制。同时要以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解决水利四大问题为切入点,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实行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强各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大水利、大生态、大环境、大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体系;高效实用节水体系;安全供水保障体系;防洪减灾保障体系;统一调度、优化配置管理体系五大体系建设,全力推进房山区水利现代化进程。
以重点工程为龙头 开创水利建设新局面
过去的50多年,房山区水利经历了改革、创新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房山区水资源局在党的基本路线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切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行动准则;坚持“两个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团结向上,务实求新,以水利富民综合开发和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等项目建设为重点,开创了房山水利建设的新局面。
一、水利富民综合开发实现“六连冠”。自1997年10月以来,房山区就本着“政策带动,水利先行,综合开发,富裕农民”的方针,采取“五结合”(即水利富民与经济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建设、与高效示范园区建设、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五到位”(任务分解到位、领导指挥到位、科技服务到位、项目管理到位、政策扶持到位)、“五联动”(行政推动、政策调动、典型带动、效益驱动、宣传发动)的工作方法,从高标准规划入手,以防汛抗旱减灾为重点,加强河库、塘坝治理;以拦蓄地面水为主,推进山区“五小”工程网络化;以小流域为单元,加快山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以科技为依托,扩张主导产业,促进区域开发;以市场为导向,强化综合服务,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而建成了一大批水利工程。由于建立了“建、管、用”相结合、“责、权、利”相统一的良性机制,房山区很快形成了以农民投资为主体的“骨干带五小”、“五小带十小”的水利富民综合开发建设格局。
6年来,房山区水资源局共投入人工3092.9万次,机械台班19.4万个,资金4.9亿元,土石方6468.9万立方米,相继完成“五小”工程8360处,“五小”网络化工程3381处,塘坝工程177处,开泉10处,坝闸连体拦蓄工程294处,小型水库改造4座,万亩以上灌区改造5处,引水管路铺设333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6平方公里,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0.59万亩,新增蓄水能力290.4万立方米,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5万亩,解决和改善山区8755户的饮水困难,带动了平原水利建设的开展。6年来,他们先后完成了大石河、永定河综合治理工程,刺猬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小清河沿岸4万亩沙荒地改造工程,10万亩中低产田综合开发工程,实施了世行节水项目,完成高效节水面积2万亩,建设城镇集中供水工程6处、矿区供水工程2处、污水处理厂2处等,推进了“绿海田园”建设,优化了区域发展环境,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6年来,房山区水资源局始终坚持水利富民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围绕太行山脉综合治理规划,大力实施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实施了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山区土地生产力的富民工程。据统计,6年累计治理了红螺谷、万景仙沟、青龙湖等小流域30余条,主要治理措施为:梯田738公顷、水保林1080公顷、经济林560公顷、谷坊坝等小型水利工程297处,使山区林草覆盖率达到80%以上。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山区农业产业结构的改造升级,加快了高效农业的建设步伐。6年来,共引进推广名特优新品种303个;建设高标准养殖小区60个,建设蔬菜、瓜果种植日光温室285个,名特优高效种植小区15个;农业观光小区11个,生态观光景区15个,民俗旅游示范村30个;种植、养殖专业村105个;调减粮田面积15万亩;建成6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出口额3.5亿元;2003年,山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2亿元,是1996年旅游综合收入的7倍。
通过6年水利富民综合开发措施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山区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而且促进了山区种植、养殖、旅游三大主导产业的形成,使山区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总体目标,为山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防汛和工程建设稳步推进。一方面加强软件建设,对22个雨量站和21个乡镇防汛通讯观测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加快防汛指挥系统和水文遥测系统现代化步伐,继续完善与全市联网的防汛远程会商系统,提高科学调度和防汛指挥水平。同时,认真贯彻“建重于防,防重于抢”的防汛工作方针,立足防大汛、抗大灾,每年做到早部署、早准备、早检查,进一步落实防汛责任制、细化完善防汛抢险预案,落实充足的防汛物资和抢险队伍;另一方面,巩固和完善防汛工程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了中小型水库9座、建塘坝截流78座、建橡胶坝10座、连拱闸50座、铅丝笼坝11座,完成雨洪利用工程2606处,兴建人工集雨场53.3万立方米……2002年还完成了防汛指挥中心暨水资源局办公楼的改建工程,大大提高了防汛指挥调度的现代化水平。
三、水资源管理及水政执法工作实现新突破。房山区水资源局以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为宗旨,全面深入地开展水资源统一管理工作。从实施取水许可制度、用水计划审批、计划用水管理、水资源费收取等环节入手,加大管理力度,并系统地修改和完善20多项管理制度,最终使各项工作走上规模化、制度化、法制化道路。(一)为推进水务工作,相继成立了张坊、河北、城关、长阳和琉璃河5个水务中心站,使水务工作走入正轨。(二)通过各方面努力,原属区市政管委管辖的“房山区节约用水办公室”划归房山区水资源局序列,统一了房山区的节水管理工作。(三)每年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活动在房山、良乡等地开展较大规模的水法节水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宣传材料,出宣传展板、报纸、专刊等形式,强化群众节水意识。(四)注重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成立了北京市房山区水政监察大队,对53名执法人员进行严格法律培训,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入手,坚持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管水。同时加强河道巡查力度,及时查处各类水事违法、违章案件。加大节水力度,对全区的自备井进行摸底调查,依法向用水单位核发《取水许可证》,安装节水器具,上调水价,查处跑、冒、滴、漏现象,有力地促进了节水工作的开展和水事秩序的稳定。
四、在水利经济工作上,各基层单位主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完成任务指标。局属各基层单位克服资源枯竭、市场疲软等难题,主动闯市场,开拓增收领域;永定河办事处加大苗木生产,拓展外埠市场,并积极承揽永定河滞洪水库绿化配水工程;水利物资站配合水利富民和抗旱节水工程建设,多方采购设备,增收节支,并搞好一条龙服务;水利工程公司加大水利工程建设承揽力度,开拓增收领域;崇青水库管理所在做好日常管护的基础上,加强旅游宣传和基础投入,成功举办了“碧水银花不夜天”焰火晚会和青龙湖“申奥杯”龙舟邀请赛、“小铁人”三项赛等活动,产生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加强党风廉政和精神文明建设树立水利队伍新形象
在全面推进水利事业发展的同时,水资源局进一步加强了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以优化发展环境和党风廉政建设为切入点,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养、服务意识、环境意识大大增强,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普遍提高。
一、加强思想教育,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
水资源局党组在常年不懈抓好干部学习教育的同时,着力抓干部管理工作。1.继续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有关政策、法规。强化党风廉政教育,认真做好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工作,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2.通过同各支部签订责任书、一把手讲党课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加强纪检监查力度、财会管理制度、依法行政责任制等制度的完善与落实,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来规范大家的日常行为;3.鼓励干部职工参加各类知识技能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办事效率。
二、办实事,树公仆新形象
1.水资源局遵照区委、区政府关于“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纳税人服务”的要求,在干部职工中扎实开展“三服务”活动,将办事制度、办事程序、收费标准全部制成专栏对外公开,及时解答群众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在水政执法和水利富民工作中,坚持文明执法、规范执法,深入实地、热情周到,做到超前宣传和检查,防范于未然,尽可能减小损失,受到群众的称赞;2.落实“万名干部下基层,致富政策进农家”计划,水资源局重点抓了对口扶贫单位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整治,受到农民的欢迎。2004年,为解决张坊应急水源工程通水后造成的张坊、大石窝等镇人畜饮水困难,计划打井16眼,目前正在进行中,完成后可解决12个村、15272人的饮水困难;组织区、乡、村三级专业抗旱服务队,开展供水服务工作,确保山区抗旱和人畜饮水不出问题。下拨抗旱机泵18台套,引水管路2万米、FA旱地龙4.5万吨等物资,并组织10部车进行抗旱拉水;完成佛子庄乡石板房村危石排险工作,解决了悬石对26户居民、120间房屋构成的威胁,保证了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展望未来,房山区水资源局将继续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以“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多方开源,统一调度”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新思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工程建设,强化行业管理,深化水利体制改革,加大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水利观念和水患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水利、支持水利、参与水利建设的良好氛围。我们深信,随着防洪标准高、供水保障率高、水环境质量高、水经济效益高等管理目标的实现,21世纪的房山区水资源局必将得天时占地利,享政通而悦人和,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