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国际产业大转移,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随着跨国并购与重组的深化,加大了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力度。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对我国经济社会必将产生深刻影响,特别是对我国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带来重大机遇。
(一)为老工业基地打造中国“全球制造基地”带来机遇
随着加入WTO后中国制造业及相关上下游产业的进一步开放,跨国公司围绕着先期的投资项目,开始着手逐步完善产业链条增强在中国内部的配套能力。
跨国公司通过在中国调整投资、研发和采购活动使其影响范围逐步由生产领域的加工组装环节向产业链条的上游和下游环节扩散。这必将进一步完善我国制造业,特别是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的内部分工体系,拓展老工业基地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和渠道,带动制造业的规模扩张和竞争力的提升,从而在发挥我国老工业基地制造业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基础上使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和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制造业基地”。
(二)为老工业基地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提升产业结构带来机遇
根据全球竞争和战略调整的需要,进入21世纪,跨国公司对其在华业务进行了全面的重组。
首先,继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开始设立投资公司和地区总部后,跨国公司又掀起了新一轮总部设立和迁移的高潮。
其次,跨国公司对已经在华运作的投资公司进行了股权结构和组织管理的调整。即通过建立透明、灵活、扁平的管理体制和市场反应机制和更有效率的传递渠道,进入其全球一体化的生产、服务体系。
再次,跨国公司对其在华子公司进行业务合并和分立,突出核心业务,降低原材料采购、产品分销和研发的成本。跨国公司在华这些重组活动一方面有利于跨国公司优化其在中国市场上的资源配置,加深对中国市场竞争的参与,提高本土化程度;另一方面通过业务整合,拉紧了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与其总公司和海外其他机构的联系,为跨国公司加快向中国转移制造业进而在中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为老工业基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带来机遇
加入WTO后,国内资产重组、技术创新的体制约束减少;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环境不断改善,这为我国企业谋求自我发展、增强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内、外资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也呈现出不断加剧的趋势。东北地区是东北亚的地理中枢,是我国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前沿阵地。东北地区与日、韩的经济结构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在石油、森林等资源的开发方面,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东北老工业基地可以通过探索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例如可以通过建立边境贸易区、出口加工区,构建新型的区域经济合作关系。特别是通过与跨国公司在一些相关产业的合作与竞争,学习与借鉴其先进技术、管理等经验教训,提高其整体国际竞争力。
(四)为老工业基地重化工业振兴带来重大机遇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国外重化工业巨头就开始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而进入新世纪以后的头几年,这种重化工业向中国转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中,石化、汽车、机床制造和金属冶炼等行业增长势头更为迅猛,尤以石化工业进军中国的速度为最。据统计,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的大型石油石化公司几乎都已在华投资建厂设点。迄今为止,仅埃克森美孚、壳牌、BP、道达尔菲纳埃尔夫、杜邦和拜耳6家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额已超过100亿美元。世界石化巨头们加快在华投资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是近几年中国化工产品的国内需求量大幅上升,而国内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美、韩、日、新加坡、台湾地区的产能严重过剩,为了给剩余的生产能力寻找出路,这些国家必须依赖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并通过本地化生产,谋求更高的利润和市场份额。除石化行业外,其他重工业如汽车、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等也成为外资进军的主要领域。从世界产业转移历史来看,此次外资大量涌入中国重化工业也符合世界产业转移规律。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与传递分别出现过两次。最近的一次是从80年代开始,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重心向高技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大力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信息产业和以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并以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另一方面把失去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和一部分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汽车、电子等产业转移到他国,特别是亚洲“四小龙”和东盟。80年代中期以来,亚洲“四小龙”已在钢铁、汽车、石化等领域与美、日展开激烈竞争,并已开始大量吸纳美、日的微电子等高科技和投资,同时也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和中国。可见,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次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机遇。
(五)为老工业基地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来机遇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的全面实施,研发本土化成为其必然选择。一些跨国公司大量聘用我国的高级人才,一批原创型技术研发基地也投向了中国。近几年,已有通用电气、大众、微软、杜邦、爱立信、摩托罗拉、惠普等一大批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许多跨国公司还将亚太地区总部移往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而且,我国承接的外包项目日趋增多,特别是软件外包业务呈现强劲发展势头。一些跨国公司的客户服务业务也外包给了我国企业。特别是我国进入“后过渡期”后,服务业对外资开放的进程明显加快。与此对应,我国服务业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也呈快速增长态势,这些必将带动和促进老工业基地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
(六)为老工业基地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带来机遇
21世纪初,为适应全球经营环境的变化,跨国公司生产和研发的全球化趋势显著增强,全球一体化生产和研发体系的脉络已经日渐清晰。随着中国国内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跨国公司开始依据全球价值链,重新调整对华技术转让和研发投入的策略,其技术转移的动机和方式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对我国老工业基地研发机制和技术创新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系天津行政学院教授)
这里是塞上煤城,是宁夏最北端的城市——石嘴山。宁夏英力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力特化工)就悄然崛...
在中国的港口运输界,有一位被称为是“常胜将军”的人物,那就是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