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邮政储蓄脱胎换骨喜忧参半

企业报道  2014-04-30 15:07:35 阅读:

  曾经的“跨世纪未解之题”——邮政储蓄体制改革,日前终于得到了破解。自《邮政体制改革方案》获得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之后,银监会称今后一个时期,将积极配合邮政体制改革的总体步伐,研究制定成立邮政储蓄银行的具体实施方案,完善相关规程,尽快将方案上报国务院核准。存款余额超过1.2万亿元的邮政储蓄即将脱胎,成为仅次于工农中建的国内第五大商业银行。

  据悉,银监会将积极督促国家邮政局尽快做好成立邮政储蓄银行的相关准备工作,重点在法人治理结构、银行组织体系、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分账核算、人员专业化管理等基础建设方面做好准备以及做好相关报送核准材料的准备工作,争取今年内在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工作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资产质量好

  邮政储蓄可谓历史相对悠久,始办于1919年。不过今天人们谈论的邮政储蓄只从1986年国务院恢复邮政部门代办储蓄业务开始算起。客观地看,邮政储蓄的重要性在于它已成为一个网点遍布中国城乡,且储蓄规模不容忽视的强大金融力量。按银监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05年6月末,全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12285亿元,储蓄市场占有率达9.25%,储蓄规模仅次于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新增存款自主运用形成的资产已达3519亿元。全国邮政储蓄营业网点已超过36000个,是国内网点数量最多的金融机构。由于县及县以下的农村网点占了网点总数的2/3以上,银监会特别强调了一点:在农村地区,邮政储蓄机构已成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存不贷吃利差”,一直是邮政储蓄的生存之道和聚财经验,邮政从社会上吸收存款,然后转存到央行。由于人行所付利息的利率高于储蓄利率,邮政几乎不费力的享受巨额利差收益。邮政普遍服务的亏损也使得邮政储蓄成为邮政系统中的重要支柱,贡献的利润占到邮政收入的1/3,在不发达地区甚至高达50%—60%。

  邮政储蓄基本上不受不良资产困扰。有专家指出,对于如此难得的资产经营基础,只要机制设计恰当、人员配置合理且监管经营有方,完全可能打造出一个规模和资质都较高的新型金融机构,这既是邮政储蓄改革的机会和方向,亦是银监会与中国银行业的责任和使命。

  据了解,近年来邮政储汇局一直在致力于逐渐向商业银行业务靠拢,其在储蓄业务、代理业务等领域的服务机制与商业银行也在逐步接近,一些地方邮政储汇局在多元化发展方面也有相当创新。邮政储汇局一位人士表示,经过近两年资金自主运用,邮政金融部门自身风险管理的能力正在积累之中。他表示,尽管大规模发放贷款短期内不太现实,但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在零售金融方面参与更多市场竞争。

  邮储业务不断向商业银行业务拓展,也为邮政储蓄向现代银行过渡创造了条件,而银监会已把未来组建的独立金融机构初步定名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大而不强

  邮政储蓄虽然尽力与商业银行业务靠拢,但是邮政储蓄业务要真正商业化,却不能忽视其自身客观存在的缺陷。

  银监会在相关材料中指出,邮政储蓄业务目前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健全独立的法人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的缺失;资金运用渠道难以得到灵活拓宽;邮政储蓄从业人员特别是基层从业人员与邮政混岗作业,缺乏金融从业经验及专业化管理;邮政储蓄机构作为金融机构的主体不清,财务与邮政混合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认为,从邮政储蓄的现有人员构成、知识结构以及运作方式来看,邮政储蓄部门根本不具备对贷款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一旦开展零售业务,必将带来极大的经营风险。未来的邮政储蓄银行应定位于以“批发”为主的特殊商业银行。不做直接面对企业的贷款业务,只将资金“批发”给其他金融机构获取利差。

  尽管人们看到邮政储蓄银行似乎是一个大而不强的状态,但是如果能够看到邮政储蓄银行的股权结构将趋于多元化,即中国邮政集团控股,其他金融机构将有机会参股,这不仅有利于根本改善邮政储蓄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更有可能使其金融风险控制和业务拓展能力都有实质性提高。

更多专题
七星大地“群星”闪耀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职业经理人的跨国公司应聘记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