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伟大的战略家一直坚持认为,创新高于一切。因此,创新在企业管理领域中,一向被誉为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第一守则及竞争制胜的法宝。然而,创新只是企业的竞争手段,不是目的。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利润,获取更大、更持久的发展空间。因此,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否则,就会陷入一种短视的思维方式,使创新变得盲目与浮躁。同时,很有可能使为创新而创新的企业走向死亡。
创新最重要的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去年底,记者应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邀请,参观了位于法国北部索绍的标致雪铁龙集团总部,一位负责人在介绍研究项目时表示,我们搞研发的目的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立足实用的安全措施,减少交通事故。也许,正是基于这种创新理念,标致雪铁龙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稳稳地占据一席之地。
为了创新而创新就会陷入一种短视的思维方式,变得盲目与浮躁。一项调查发现:90%以上的大公司都热衷于创新,企业的高层领导在年度报告或演讲中均再三强调创新是企业纵深的能力。但是,让这些公司的员工描述自己公司的创新体系时,几乎没有一个人可以答的出来。这表明大多数公司的创新观念非常狭隘,通常只是集中在产品和服务上。这种创新可以说是昙花一现式的创新。这种狭隘的创新观念不利于开拓新市场和创造新财富。只有立足彻底和本质性的长久创新,才能使企业获得巨大的利润增长。
有专家提出,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比产品和服务创新更难,也更为重要。因为他捉住了整个行业未来发展的大趋势,而不是某一个产品的技术上的改进。因此,市场创新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因为每个人都能接触相同的方法。这就是识别有长久生命力的市场创新要花很长时间的部分原因。沃尔玛百货公司出现20年后,人们才弄清它到底是怎样一家公司;当人们知道星巴克咖啡店的时候,它已经拥有成千上万家分店。
由此,人们不难看出,为什么中国缺少高成长的企业?为什么中国企业中不乏为创新而创新的短视行为?中国企业在成长中的症结究竟何在?关键是缺少一种立足彻底的和本质性的长久创新机制。对此,一些国有企业领导表示,现在的国企体制明显不利于创新。原因是企业领导的个人根本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没有紧密结合起来。创新对企业来说是一项着眼于长远发展的大计,由于许多创新在短期内不一定能见到实际效果,而且还会冒一定的风险,因而导致一些企业往往只顾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发展。就民营企业而言,在做到一定规模后,也面临创新投入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很多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融资能力差,没有足够的实力去进行产品和渠道的创新。同时有些企业也满足于跟随和模仿战略,甚至是盗用其他企业的技术,甘愿冒道德和法律的双重风险。
有分析人士提出,近年来虽然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但总体创新水平还不高;政企职责不分和产权改革滞后仍是制度创新中的主要障碍。
不仅如此,集体企业在经营机制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股份制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也还没有到位。因此,体制问题是全国绝大多数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相结合十分重要,不仅在企业的微观层次是重要的,而且在国家的宏观层次也同样是重要的。?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