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间小厂房、两架缝纫机,拉家带口、呼儿唤女……这种朴素的、作坊式的民营企业不再是长江三角洲的特产。如今,在知名度远远落后的黄河三角洲腹地——山东滨州,十几年前江浙民营资本萌动的情景正在重演。
小产品充斥大展会
滨州位于黄河三角洲中心地带,人口300多万,是鲁北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地。6月28日对滨州来说是个不平常的日子,酝酿了几个月的“2005中国滨州民营商品交易会”拉开了帷幕。在三天的展览期间,来自黄河三角洲的小老板们用毛巾、冬枣、种子、化肥等不起眼儿的小产品铺满了300多个展位。
在滨州,民营资本正以后来居上之势改变着人们的固有观念。以往,有一间门面房,滨州人首先想的是出租给南方人做生意能租上个好价钱;现在,滨州人要利用这块场地自己搞出些名堂。在如今的滨州,东海龙活塞、亚太动力、泰丰棉纺已成为响当当民营企业龙头。在当地的财政税收中,每1元钱中就有0.75元是民营企业上缴的。
剪不断理还乱的粮棉怪圈 历史上的滨州并不是一个萌生民营经济的理想之地。改革开放之后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种棉还是种粮长期困扰着滨州人,卖棉难与卖粮难交织着成了当地百姓心中挥之不去的阴霾。
江浙的先行与胶东的经验给了滨州人启发:在从农业化到城市化的转变过程中不能没有工业经济的拉动。滨州人的工业探索从家庭作坊生产开始,利用当地的棉花优势大力发展家庭棉纺产业。如今,有“中国毛巾看亚光”之称的山东亚光纺织集团已经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毛巾生产商。
进入2005年,滨州市组织了“千人下江南”考察培训活动,失地农民、青年团员、下岗工人、家庭主妇分赴义乌、绍兴、江阴等地考察“投资小、见效快”的小商品批发和以家庭为单位的纺织业等项目。
最好的车牌给私营业主
在滨州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从鲁M-0001到鲁M-0100的车牌号不属于当地政府也不属于国有企业,而是属于当地的私营业主与三资企业。几年前,鲁M-0001的车牌号属于滨州市副市长胡炳山。一次,一位企业家找到他,认为这个车牌在当地是一种象征,胡炳山二话没说,把这个号牌转给了这位企业家。此外,市政府把前100个车牌号统统让给当地企业主。
在滨州的经济会议上,私营业主总是坐在前排,工商局长、税务局长等官员只能坐在后排。按照胡炳山的说法,“企业家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敬”。
摆脱笨重模式
滨州民营经济的优点是企业多、参与人数多;滨州民营经济的缺点则是企业太多、规模太小。纺织业、机械加工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但却不能摆脱笨重的缺点,科技含量低。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秘书长邵伟生考察过当地民营企业后指出,滨州已经较好地实现了民营力量的崛起,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如今,急需解决的是实现企业规模的壮大,带动民营经济实现跨越。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