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中国(北京)国际不动产博览会启动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前,全球合作化基金会和北京商务局共同主办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国城市不动产发展论坛暨中国(北京)国际不动产博览会”举行新闻发布会。与会专家对于房地产业的宏观形势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中国不动产发展论坛组委会秘书长何亦农表示,现在知识资金形态在这个趋势下发生着流动,抗击全球化进程就是抗击地球的引力,现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越来越受到欧美资金的关注,2006年中国的FDI(外商中国投资)已经排名世界第一,排在前10名的有6个亚洲国家,同时亚洲不动产的板块越来越吸引世界的眼球。但是它毕竟是发展中的新兴市场,商机和危机并存,如何应对国际化的趋势带动不动产业界的变化,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是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董事长孟晓苏说,今年开始房地产业已经进入一轮新的发展期。
一方面,用房地产投资、房地产销售等指标综合分析房地产业的结果显示,到2002年房地产业已经连续5年处于增长期,累积了不少问题,主要是投资增长过快,所以只有保持投资和政府调控的理性化才能够延长发展期,平稳过渡。
另一方面,去年银行收紧房屋贷款,控制风险,使得房地产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居民购房的银行贷款比例降低了18.4%,达到几年以来最低水平,购房的定金已经占到房款总额的50%,这些都支持了房地产业开发。现在居民住房抵押贷款的不良资产率只有0.12%,是银行最好的资产,银行应该保持抵押贷款的规模。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研究所副所长兼经济研究所所长陈东琪认为,这次央行提高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有两个信号。一是要达到一个均衡的贷款利率,是微调,就是回升的时候,用一种力量把加速度控制住;另一方面如果经济开始出现收缩,有一些指标出现下降信号,而这个信号不是1个月,而是3个月、6个月以上的时候,紧缩的力度也要控制,因为市场是有惯性的,企业是短视的,在这个时候宏观调控要特别谨慎。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告诉记者,中国房地产真正发展是1998年以后开始的,以前基本上不存在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应该发展慢一点,如果快一点会出现投资过热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很容易暴露出来。
他说,央行刚出台的政策,看到了个人消费信贷对整个房地产市场的拉动作用,也看到了这种作用可能对房地产市场造成的风险。央行调高个人住房商贷利率,幅度不大,对房地产市场其实并没有太大影响。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房地产金融政策会不会改变,改变以后企业应该如何应对,还有民众购房需求如何变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博士认为,央行的政策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宏观调控政策从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首先,这意味着中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政策从2004年的供给导向转向了需求导向,我们希望抑制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但是实际上我们采取的政策在客观上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幅度,因为2004年房地产主导思路实际上是从供给方着手的。宏观调控产生的效果是需求在下降,供给也在下降。但是由于我们管住土地,房地产商可以购买的土地少了,管紧信贷使房地产资金少了,由于形成了可以对市场供给有效的房地产数量减少,供给下降得更快,需求下降得有限,最后的结论就是房价比原来以更快的速度在上涨,控制在下降。而新政策通过准入门槛适度地提高、利率适当地提高,从而将宏观调控的政策从2004年的供给导向转向了需求导向。
第二,中国房地产贷款利率进入自主定价、差异化时代。巴曙松指出,日前,人民银行发布的规定里面很详细地介绍了“下线管理”,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对不同的项目,不同经济周期的阶段分别可以给出不同的利率水平,所以第二个评论是,我们的利率定价在房地产领域会进入一个差异化的时代。房地产之间不同的项目、不同的房地产商,甚至对不同的购买人贷款利率会有比较大的差异,这是银行在风险利率上不断提高的一个表现。随着我们金融机构定价能力的提高,将来差异化会更明显。
第三,房地产行业对于整个利率的走向会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巴曙松说,2004年中国核心经济膨胀并不高,2005年预期膨胀不会超过4%,为什么还要加息?美国在过去一两年里,油价和粮价膨胀核心并不高,美联储要加息的重要原因,就是担心发行足够多的货币容易推动以房地产为代表性的流动泡沫,所以美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那么长时间。中国在全球一体化的情况下,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流动性泡沫,在这种潜在性的压力下,因为房地产市场有比较高的涨幅对于利率的影响权衡至少比原来要大。因为最终承担风险的是银行体系,如果加上放的开发贷款、建筑商的贷款,种种形式的,相当比例是银行承担风险的。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