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山东在全国率先完成农网改造

企业报道  2014-04-09 08:01:35 阅读:

  “两改一同价”的农网建设改造是降低农村电价、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电力企业开拓电力市场、加快农电事业发展的良好机遇。记者最近从山东省电力公司了解到,山东省是最早完成农网改造的省份。2001年5月在全国率先完成一期工程,2003年6月底二期工程全面竣工。山东省两期农网改造工程共完成投资178.68亿元,共建设改造110千伏变电站298座,容量917.86万千伏安,线路2593.97千米;建设改造35千伏变电站1118座,容量596.7万千伏安,线路7847千米;建设改造10千伏线路6.46万千米;建设改造低压线路28.39万千米,改造配变台区11.34万个。

  在改造农网的同时,山东电力还将网改与农电管理体制改革有机结合,同步进行。2000年5月22日,山东省乡镇电管站改革在全国率先完成。由原来的2132个乡镇供电站改革为1763个供电所。目前全省趸售县市全部实现城乡生活用电同网同价。

  每年农民减负担10亿元

  记者了解到,山东省电力发展一直处在全国前列。早在1994年,全省就实现村村通电;1996年又实现户户通电,至今在全国仍是实现户户通电的惟一省份。但由于农网投资机制、农电管理体制等原因,农村供电网架薄弱、设备老化、线损率高等问题困扰着早已不堪重负的农村电网。即墨市留村镇西九村曾是有名的针织品加工村,可在3年前,就是因为电力设施老化,电能质量跟不上,针织生产大受影响,20多个生产专业户先后外迁。昔日机声隆隆的西九村一下子“哑”了。点上电灯的广大农民期盼着高质量、更可靠的电力供应。

  有资料显示,1998年前,山东省农村平均低压损耗一项就占结缴电价的30%以上。线损如同堵不住的漏洞,致使农村电价居高不下,加重了农民的用电负担。

  山东省电力公司董事长朱长富告诉记者,通过“两改一同价”的实施,全省各县(市、区)全部实现农村用电分类电价县内同价,7个市实现农村居民生活用电全市同价。改造后全省农村到户电价平均每千瓦时降低0.1元左右,每年为全省广大农民减轻用电负担约10亿元。

  农网改造成为农村经济的助推器

  农网改造为农民奔小康增添了动力。过去受电的制约,想上而不能上、不敢上的农副产品加工等项目纷纷上马。武城县滕庄镇农网改造后已发展2家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50多家个体企业。农网改造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齐河县农网改造后,田里通上了便宜电,农民也腾出了资金谋发展,全县出现了蔬菜大棚大发展的景象,仅晏城镇双庙宋村就新增大棚150多个。廉价、优质、可靠的电力供应也让山东农民的生活方式悄然发生变革,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农网改造为山东的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2年山东省县及县以下用电量达到60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农村用电量完成31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分别比全省用电量增长高出3.72个和8.56个百分点。去年全省已建成89个电气化村、3个农村电气化镇。

  朱长富认为,通过“两改一同价”的实施,特别是两期农网改造,使农村电网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农网资产成倍增加,农村供用电安全稳定,农村供电质量明显提高,农村用电条件显著改善,农村电价水平进一步降低,农电体制改革的推进,也进一步提高了农电管理水平,提升了农电优质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农民生活、农村经济、农业生产服务,也开拓了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同时通过大规模电力设施和原材料的投入,扩大了内需,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拉动了经济增长。

  一是改善了农村电网结构,提高了供电能力,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大大提高。解决了228座35千伏变电站、118座110千伏变电站供电“卡脖子”问题。通过农网建设改造工程的实施,大大缓解了农村电网因容量不足限电拉路的状况,尤其是西部地区效果更为明显,例如菏泽市在农网建设改造前,用电高峰时,27座35千伏变电站出现因变电容量不足限电拉路的现象,经农网建设改造,110千伏和35千伏分别新增变电容量545兆伏安和477.15兆伏安,在用电高峰季节满足了供电需求,改变了过去有电送不出,农民用不上电的尴尬局面。为东明县、鄄城县、长岛县等县建设了第二电源供电线路,结束了这些地方长期以来单电源的历史。2003年上半年供电可靠率达99.734%,电压合格率达97.65%,比1998年分别提高了2.3和8.6个百分点。变电事故率、送电事故率均低于国家部颁标准。农电线损大幅度降低2003年上半年,高压综合线损率降到7.2%,低压线损降低到11%,比1998年分别降低了0.8和17个百分点。

  二是调动了农民用电积极性,拉动了农村经济发展。2002年山东省农村用电量309.4亿千瓦时,比1998年的196.1亿千瓦时增长57.78%;农民生活用电量78.1亿千瓦时,比1998年的59.9亿千瓦时增长30.3%;乡镇企业用电量161亿千瓦时,比1998年的86.6亿千瓦时增长85.8%;排灌用电量26亿千瓦时,比1998年的16.6亿千瓦时增长56.6%;县及县以下用电量603.6亿千瓦时,比1998年的328.2亿千瓦时增长了83.91%。仅去年一年,全省用电量增长20%以上的县就有34个。

  三是提高了设备健康状况,提高了农网的科技含量和自动化水平,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山东省共建成无人值守变电站1200多座,占80%;63个县公司的变电站全部实现无人值守,占52%;27个县公司实现了县城配网自动化,占22%;1054座变电站实现了开关无油化,占70%;有载调压变压器1480台,占60%;109座110千伏变电站安装备用电源自投装置,占40%。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应用,成为山东省县供电企业创一流的有力支撑。

  四是降低了农村电价,减轻了农民负担。在实施农网建设改造中,山东省各地及时降低农村到户电价,由改造前的最高1元/千瓦时降低为最高0.67元/千瓦时,最低为0.55元/千瓦时,比改造前平均每千瓦时降低0.1元左右。受益村达到8.6万个,农户2000多万户,每年可减轻农民负担近10亿元。2002年4月1日,山东省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价水平0.52元/千瓦时,农村居民生活电价比同价前平均再降低0.12元/千瓦时,每年再减轻农民负担7.16亿元。

  五是规范了农村供电秩序,提升了电力优质服务水平。通过农网建设改造和农电体制改革,实行电力销售、抄表、收费、服务“四到户”,实现了城乡电网一体化管理,减少了中间环节,杜绝了“关系电、人情电、权力电”和“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现象。改善了农村用电秩序,提高了供电质量,降低了农村电价,减轻了农民负担,减少了管理环节,为农民提供了良好的用电环境,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

  六是拉动了内需,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农网建设改造工程的实施带动了输变电设备和钢材、铝材、水泥等相关产业发展,拉动了相关企业产销的增长,提高了经济效益。山东省家用电器明显增加。据初步统计,农网建设改造后,电视机增加599.7万台;电风扇增加801.51万台;洗衣机增加268.75万台;电冰箱增加263.78万台;其他家电597.69万台。

  七是促进了农电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乡镇电管站实现 “六统一”和开展供电所规范化管理活动年以来,农村电工队伍实现了职业化、专业化、正规化管理。

  “彩虹工程”深入人心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从2000年开始实施旨在提高电力优质服务水平的“彩虹工程”,专门设立1000万元奖励基金,花钱买批评、买意见,提出“只要你一个电话,其余的事由我们来做”的服务理念,公开向社会做出承诺,如:实行24小时故障报修服务,城区45分钟之内到达停电现场,5小时内恢复电力供应;农村80分钟内到达停电现场,8小时内恢复电力供应等;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使行风得到根本改变。

  同时,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以提高服务质量,建立起信息、语音、网络三大技术平台和客户服务的支持系统。建设了银行、电力实时联网系统,方便用户就近缴纳电费。当地的百姓评价说,原来的“电老虎”变成了现在的“电黄牛”。

  电力服务水平提高了,人们用电更方便了,电力企业的市场扩大了,效益自然也就提高了。据统计,实施“彩虹工程”3年来,山东省社会用电量的增长速度已跃居全国第二位。

  实施“彩虹工程”,在电力系统、在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1年,在山东电力“彩虹工程”实施的第二年,国家电网公司借鉴“彩虹工程”的做法,在全国开展了“电力市场整顿和优质服务年”活动,以此改进全国电力行业作风。

更多专题
七星大地“群星”闪耀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职业经理人的跨国公司应聘记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