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呈现出十分强劲的高速增长势头,区域经济已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至中后期发展阶段,且持续多年的快速增长势头不减,其作为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火车头的龙头地位彰显。长期从事长江流域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研究的华东师范大学徐长乐教授认为,长三角已基本具备了发展总部经济的条件,但是它还处于初级阶段,要想与国际接轨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首先应强化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总部经济战略意识,继续长期坚持“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方针,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及其密切关联的现代服务业,促进中心城市的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问题的关键在于上海。因为上海是长三角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长三角都市经济圈中目标定位最高、产业结构最优、产业发展基础最好、城市综合竞争最强的核心城市。上海有多高的产业高度、多大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力度,都直接决定着长三角未来的产业调整力度与产业拓展空间。如果上海还是死死抱着制造业不放,不肯将一些传统产业逐步转移出去,那么长三角周边城市和地区就没有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反之,周边城市和地区就势必会与上海在低水平的产业层面上加剧竞争,竞相争夺资源和市场,最终造成两败俱伤。因此,上海在大力发展优势制造业的同时,更应当优先发展与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定位相匹配的、与总部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金融、保险、贸易、物流、旅游、会展、信息、咨询、科教文卫、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产业,不断强化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上海在区域对外经济贸易中的窗口、枢纽、品牌作用,并且将那些丧失了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逐步转移出去。
其次,长三角要以中心地区、新城建设和园区经济为载体,统筹规划,明确定位,促使各类企业总部分类集聚、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园区经济已经成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引擎和增长极,在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起着重要的窗口、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今后长三角地区要继续把发展园区经济作为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切入点,努力拓宽发展的空间,建设好经济增长的平台,培育产业发展的载体,构筑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
<背景资料>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中心城市发展总部经济,可以为区域发展带来五种经济效应:一是税收贡献效应,包括企业税收贡献和高级白领个人所得税贡献;二是产业乘数效应,制造业总部的密集,可以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三是消费带动效应,包括总部商务活动、研发活动消费和总部高级白领的个人生活消费;四是劳动就业效应,提供高知识群体就业岗位;五是社会资本效应,大批国内外企业总部入驻,提高区域的知名度,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