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域经济发展关键在哪?有人说是资金、项目、人才,也有人说要发展工业,走农业产业化之路。但通过对霍山县域经济的采访发现,观念的变化才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所在
谁能想到一个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山区县,经过10多年的改革发展,从一个全国贫困县发展成为工业经济强县。昔日封闭的山区,不仅兴办了30多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而且外向型企业占80%以上,大部分产品销往国外。有设施先进的工业园区,几乎每个乡镇都有一户以上工业企业,三产的比重已达到17∶58∶25,有几户企业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今年安徽霍山县被评为“浙商省外投资潜力城市”。很明显,工业经济在霍山县已占有重要位置,其财政收入的60%以上均来自工业企业的贡献。究其发展秘诀,日前记者在采访时发现,是观念促使霍山县工业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
超前规划体现观念“出位”意识
在霍山县经贸委有关人员的陪同下,记者一头扎进位于城东的工业园区。放眼望去,一个个厂区风格独特,自成风景;一座座现代化厂房井然有序,生机勃勃。
“头站”是安徽世林照明股份有限公司。早在15年前,这个企业还在离县城较远的偏远小镇上,是一个农民自己办的乡镇企业,硬是凭着一股韧劲跻身我国电光源生产企业的前列,成为全国普通照明灯泡的龙头老大。据公司副总经理朱开如介绍,质量和成本是“世林照明”参与市场竞争的法宝,目前企业不仅生产销售本企业的名牌产品,一些国外知名品牌也在企业贴牌订做,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与世林相邻的安徽龙华集团子公司——安徽龙华竹业公司,是一家以山区毛竹资源为依托,生产竹地板、家具板、竹家具、竹菜板和毛竹系列产品加工的企业。产品大都出口到韩国、日本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公司大量利用毛竹资源保护了森林资源,为生态保护和山区资源利用作出了贡献这样的产业规划体现了山区经济的新观念。
在龙华集团不远处的迎驾大道旁就是台商独资的安徽一隆羽绒有限公司。别看是台资企业,但在办公楼一层大厅很显著的位置上却摆放着“党旗在外企高高飘扬”的牌子。公司党委书记刘立传在介绍时说,这是台方要求一定要在公司里设立党组织,而且非常重视党建工作。刘立传是县里特意安排在企业的干部,主要负责与地方沟通、协调和党的宣传工作。据陪同记者采访企业的霍山县经贸委主任华心扬介绍,在霍山几乎所有规模以上企业都有县里下派的干部,主要是帮助企业与政府沟通协调,大部分还兼管企业党建和宣传工作,参与企业管理,这是霍山县的一大特色。别的地方企业就怕政府安排人,而这里恰恰相反,这说明霍山县不仅为企业创造宽松的经营环境,而且真正把帮扶落到实处。
引才引资彰显观念独特
安徽应流集团原是霍山县的一个老集体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后发展很快,形成了“规模、技术、市场、人才”四大优势和具有应流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目前企业规模已在全国铸造行业中位居前列。集团党委书记兼副总裁李国梁在接受采访时说,虽然应流集团是一个山区里发展起来的企业,可集团总裁杜应流,始终把目光盯向外贸市场,产品远销欧美和亚太地区27个国家中的57家客户。
与应流集团相邻的浙江横店东磁集团霍山总厂,是浙商在霍山投资的代表,负责生产管理的主任汪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浙商到霍山来投资,首先是看到霍山县委、县政府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发展环境和氛围,然后才是资源和交通等发展要素。
采访结束后,霍山县常务副县长江晓明向记者归纳出该县企业的共同特点:虽然是民营企业,但却有政府公务人员在企业帮助工作,而且担负着很重要的沟通和协调作用;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绝大多数销往海外;每个企业,包括台资的一隆羽绒,都非常重视党建工作,党的领导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企业增强了凝聚力,而且每个企业都将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谁都不拿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
类似世林、应流等一批上规模企业在霍山县发展得都很好,这次记者走访的5户企业都反映在霍山县内招工较难,而霍山的老百姓却说,现在在本县找工作很容易,工资也很高。可以说,足不出户就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这是霍山县人用自己双手创造的幸福!看来只要多想办法,并且“咬定青山不放松”,什么路都能走出来。
霍山县县长束学龙在与记者交流时认为,霍山工业经济能够发展到如此规模和气候,关键是观念的改变。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封闭已久的霍山人,带着追求希望、渴望富裕的心态,接受新的观念。这种观念的改变一直延续几任县领导,紧抓工业不放松,坚持不懈地改革、开放,再改革、再开放,才有了今天这个发展局面。当然,霍山县人民生在大山,穷则思变,观念的改变使他们始终走在市场的前沿,是观念改变着霍山人的命运。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