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过去的20多年中,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双星,并由此拉动了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我国科技研发领先水平的中关村,能否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能否启动京津冀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关村企业发展的关键又在哪里?北京市中关村管委会委员、高级经济师赵慕兰为我们解开了这一谜题。
“发展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是北京市产业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们现在的统计,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80%以上的企业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所以说到中关村,大家都可以将之理解为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代表。在讲到对北京的影响时,就要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关村对北京宏观经济、经济结构的影响。”赵慕兰告诉记者,去年中关村的GDP占到北京市的18%。
和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下农民或城镇居民创业群体相比,赵慕兰认为,中关村的创业群体有很大的差异,大量的都是科技人员下海,这和他们曾经从事过的研究、某一项发明相关。也正因此,他们各自的市场其实是不一样的。温州地区企业的产品一般以老百姓的日用品为主;中关村企业到目前为止,主要的商品是围绕计算机发展起来的电脑、软件及其周边产品;此外,中关村还有生物技术、医药等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产业,但其产品规模本身不是很大。“中关村最突出的是4个字:创新、创业!”北京市中关村管委会人力资源处处长王立平认为,当然温州也有创业、也有创新,但是它的创业和创新和中关村不一样,中关村的人才资源优势在中国是最好的。
王立平认为,中关村企业的特点是团队创业,而苏南和温州是家庭创业、家族创业、个体创业。另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创业和发展永远面临着高风险性。“在创业过程中,企业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产业群的形成会有一些差异。”赵慕兰认为,中关村企业起步阶段有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现象,现在看几乎成了一种规律,即“两头在内,中间在外”。也就是研发和销售在中关村,但制造都到了全国各地。“作为企业的支持链来说,是完整的。但对中关村来说,等于把中间的环节甩到了外边,从空间来说是断开的。长三角或珠三角就没有这种现象。”
区域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本地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经济往来联系密切。赵慕兰说:“我们现在没有形成珠三角那种企业和企业之间联系密切的集群。我们有集群,就是大量的各种创业小企业之间彼此联系,但不像珠三角产业链那么明显。”
“中关村的企业是辐射全国的,如果产品要出口,尤其是在前几年,企业会靠近有利于出口的地方,比如珠三角来做它的产品布局。”赵慕兰说中关村的企业市场化程度很高,但中国的市场化发展进程是从北到南呈现越来越开放之势。实际上,京津冀的市场化是慢于南方的。所以说,中关村的企业会辐射出去,在其他地方和当地企业结合来建立其制造基地。
“哪个市场最有效,企业就流向哪儿。如果京津冀地区能够有更多活跃的民间经济往来关系,我想中关村的企业会对京津冀有更多的拉动力。”赵慕兰说,“如果按照市场来配置资源的话,我觉得京津冀地区自身需要有一个市场化程度再发展的过程,这个时候中关村会起更大的作用。”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