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后15年,山东省将建设由八个半岛城市组成的区域综合竞争力强大的城市群,将以青岛为龙头城市,以青岛、济南为区域双中心城市,以烟台为副中心城市,“T型沿线”(胶济铁路沿线和沿海产业带沿线)及“六个产业集聚带”被列入半岛产业空间发展重点,这意味着与长三角、珠三角比肩的增长极将有可能在华北沿海地区崛起
□本报记者 康 源/文
由北京大学和山东省建设厅联合编制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日前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T型沿线”及“六个产业集聚带”被列入半岛产业空间发展重点,这意味着与长三角、珠三角比肩的增长极将有可能在华北沿海地区崛起。据悉,该规划将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报山东省政府审批。
战略定位:与长三角珠三角比肩的“鲁三角”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济南、青岛、淄博、潍坊、东营、烟台、威海、日照辖区及邹平县,规划区土地面积约7.4万平方公里,共有8个地级市和计划单列市、22个县级市、600个建制镇。规划提出,在全球范围内半岛城市群是以东北亚区域性国际城市青岛为龙头,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外向型城市功能整体发展的城市密集区域,是全球城市体系和全球产品生产服务供应链的重要一环。在次区域经济合作圈内,是环黄海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制造业生产服务中心,构筑由山东半岛、韩国西南海岸地区、日本九州地区组成的跨国城市走廊,推动“鲁、日、韩、黄海地区成长三角”形成。在全国范围内是黄河流域的经济中心和龙头带动区域,是与珠三角、长三角比肩的中国北方地区的增长极之一,是与京津唐、辽中南地区共同构筑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圈的领头军。
为此,山东省提出了实现人均GDP达到25800元、每平方公里GDP达到1381万元的新目标。“要加强半岛城市群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必须在资源配置、产业分工、市场营销、企业行为、经济环境方面实现完全的国际化,五个方面缺一不可。”山东省发改委地区经济处副处长郭京堂说。
空间结构:双中心布局和六级节点
规划确定山东省东部重要的港口城市青岛成为区域对外开放的门户和中心城市,而西部城市济南作为政治、文化、教育中心和鲁中南经济中心及交通枢纽城市,共同成为区域双中心。
规划还提出,半岛城市群按六个核心城市节点发展。其中前三个分别是以青岛为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以青岛、济南为区域双中心城市,以烟台为区域副中心,促使烟台与济南、青岛分别成为区域东、南、西部子区域的核心城市。后三个节点是:以淄博、潍坊、东营、日照、威海为城市区中心城市;以章丘、青州、寿光、高密、龙口、荣成、乳山等为城市区副中心城市;以邹平、济阳、桓台、广饶、昌乐、昌邑、安丘、胶州、胶南、诸城、平度、莱西、莱州、招远、莱阳、文登、利津、垦利、莒县等为城市区优先发展城市。
针对双中心布局,参与规划的北京大学地理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周一星教授说:“今后,青岛、济南的‘双中心’模式将会逐渐发展成‘准双中心’模式。怎么讲呢?一直以来,青岛、济南的人口规模、经济总量都差不多,但以后青岛整个城市的规模将超过济南,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合理的、正常的。可能有人会认为济南的地位相对而言下降了,其实,济南仍然是很重要的,只是它和青岛的发展模式是不一样的,它们会按照各自的优势发展下去。”
产业架构:“T型沿线”和“六个产业集聚带”
规划提出半岛城市群围绕胶济铁路沿线和沿海产业带沿线,形成“T”型架构,一条东西向,一条南北向,集聚了山东半岛绝大多数的产业。胶济铁路沿线多集中了石化、机械制造、食品加工这样的传统产业,而沿海产业带沿线则集中了汽车制造、海洋化工、新材料这样的外向型现代制造业。通过两条沿线上产业的发展,打造半岛城市群的核心制造业轴线,提升半岛城市群的整体产业竞争力,成为参与日韩产业协作的主体。六个产业集聚带,即东营—淄博的石化和医药产业带、济南的电子信息产业带、青岛—日照的家电制造产业带、烟台—威海的汽车制造产业带、潍坊—即墨的纺织服装产业带、日照—青岛—威海—烟台的海洋产业带。
山东省发改委负责人介绍说,培育产业集群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在半岛城市群形成整体优势,集中培植创新能力强、名牌效应大、产业关联度高的大型企业集团,并通过横向联合、“挂强联名”、并购重组等形式,努力形成一批综合素质高、抗风险能力强的“航空母舰”,最终实现一批企业、一个名牌带起一批产品的效果。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