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山东省济南市的89户市属国有集体企业,将头上戴了多年的“市属”帽子摘下,把包括产权、人事等在内的企业管理关系全面移交给相应的6个属地县区政府,由县区政府对其履行国有集体资本出资人的职责。
济南市委、市政府的想法十分明确:就是发挥市和县区两级政府的优势,让这些国有集体企业加快改革改制,为济南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管理下放促改革提速
济南是个老工业城市,济南工业中国有成分高达近70%。这一点被认为济南企业活力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原因。
去年9月,济南市国资委挂牌,标志着济南企业国有产权进入有序、规范的改革之路。不久,第一批255家国有集体企业(全部共300家以上)纳入国资委监管,这些企业账面总资产424.75亿元,净资产仅为48.22亿元,职工总人数26万人。
实际上,济南市国资委自成立至今,最大的事情就是改革改制。济南市从去年10月起,抽调了155名同志组成了40个指导小组,下驻国有集体企业指导改革改制工作。到现在已基本完成了57家企业的改制工作。
然而按目前的改革速度,全部完成没有3至5年不行。“到那时,黄花菜都凉了!”市里一位负责同志说。
不仅如此,一些市属企业,如轻骑集团、小鸭集团、大易造纸等债务包袱沉重,改革难度很大,在全盘企业改制谋划中占了很大的精力。
在这种情况下,济南市政府决定将部分国有集体企业下放区县,交属地政府管理,依靠市和县(市)区两级的力量,共同推进其改革改制。
用好区县经验和行政资源
此次交由属地管理的89家企业共涉及济南市的历下、天桥、平阴等6个区县,在济南市下决心将这些企业下放前,分管副市长郭作贵曾与6个区县的主要负责同志一一交谈,6个区县的领导均表示愿意接受。
此前,济南市改革税收管理体制,把几乎所有的税收放在县(市)区,实现利益共享,同时实行GDP属地统计。此次企业移交,对拉升当地的财政和经济总量作用不大,而且各县区还将承担企业改革改制的成本。面对这种情况,各县区领导却有自己的认识。一位县领导说,企业移交属地管理,不是下放而是归位,是整合市、县区两级政府管理和服务资源,加快市属企业改革改制步伐的重大举措,是“大局”。
济南市区县所属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的步伐远快于市属企业,大多数区县基本没有了纯粹的国有企业,像趵突泉酒厂、庚辰钢铁等企业,改制后均焕发出生机。因此,在国企改制方面,济南市的各区县都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同时,在改制的手段上,区县手里的行政资源并不比市里少。
企业放到区县将更受重视。这89户企业占全部监管企业总数的34.9%,移交资产34.87亿元,仅占全部资产总额的8.2%。这些企业在市属企业中比重不大,但拿到区县,都可占一席之地,甚至可被“高看一眼”。
对企业改革政策不变
这次将89户企业移交县区管理后,济南市政府将继续按照调整管理关系前的政策,支持企业改革改制。
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国有土地出让金由市财政转移支付县区财政,专项用于企业改革改制;企业移交属地管理后,涉及理顺企业的产权关系、债权债务关系、职工劳动关系,市规划、国土、房管、国资等政府有关部门将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涉及手续办理的,原则上只收取工本费。
为搞好移交工作,济南市国姿委要组织专门力量,明确分工、细化任务,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人。移交工作完成后,各县区要认真履行国有产权出资人职责,抓紧推进这些企业的改革改制,把企业推向市场。
济南市在此次的移交中特别强调,严防趁移交之机浑水摸鱼、弄虚作假以及工作不负责任、推诿扯皮等不良行为。加强对移交工作的监管,严肃大事、财经纪律,严禁借移交之机增加人员,处置、转移、藏匿资产。对在移交过程中擅自处置资产、突击调人、发钱发物的,一经发现,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