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江占地范围只有649平方公里,面积并不大,而且出身农业并没有什么工业基础。但由于身处侨乡,地临水域港口,又有“爱拼才会赢”的传统做事特点,所以当改革开放的春风频频吹起时,出身、人文、地理等先天优势开始同时发力。上世纪90年代初,“以市场经济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发展”的“晋江模式”,成为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先进模式之一。但这只是一种发展模式,离“中国品牌之都”该走的道路还有非常大的距离,但这个距离最终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个距离到底是怎么消失的?多数人并不是很清楚。
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市委书记龚清概曾在《人民日报》上撰文“经济马赛克”,其在文中谈到:晋江在发展之初就选择了做大产业集群这条发展道路,因此才出现了一批专业镇和专业村,产业集群应运而生,一些配套产业也因此发展起来。短短20年过去,通过发展产业集群这条道路,使晋江从一个农业小县发展为全国闻名的制造基地。
而早在1996年晋江由县升市时,市委、市政府就将工业化和城市化联系起来:土地规模经营;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提高专业化程度;政府及时推出“现代化制造基地,著名侨乡、生态型滨海城市”的城市发展定位,使晋江在产业布局、园区规划上更趋合理。与此同时,企业产品也走出一条从仿牌、贴牌、再到创牌的良性发展之路。恒安、安踏、七匹狼、九牧王、SBS等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就是在这种发展背景下陆续诞生。如今,仅全国驰名商标晋江就有10个,还不算中国名牌产品和省级名牌产品,晋江已成为中国拥有知名品牌最多的县级市。
今年4月,政府又拿出1800万元,重奖2003年的创牌和达标企业。通过这一系列动作,晋江基本解决了产品质量问题,品牌运营也进入了新境界。
而自“九五”以来,晋江的领导班子就致力于解决企业和城市发展后劲问题,同时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重点企业更是全力扶持,利用各种政策鼓励企业创牌。没有这一切举措,晋江就不会有“中国品牌之都”的美名。
如今,晋江已形成鞋业制造、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陶瓷等一批较成熟的产业集群,聚集各类企业6000多家,年产值达600多亿元(市场商业价值18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5%以上。也正由于这些产业集群的存在,晋江才被冠以“中国鞋都”、“中国纺织工业基地”等美誉。
享受这些美誉的全国还有一些区域,但在一个小区域内全国驰名商标这么集中的,恐怕全国除晋江外,可与其比美者寥寥。
但晋江这个案例还使我们看到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政府的服务能力中,政府一把手对一个区域的长远思考和长时间内对各种服务政策和手段始终如一的执行,这也是做大一方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参与《晋江市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调研和制定而对晋江领导班子有很深了解的中国十大策划风云人物、著名产业集群规划专家沈青的一番话很令人思考:“龚清概在晋江被誉为强势书记,他对城市、对企业、对政府服务的领导能力都很强。他在晋江干了20多年,没有这个人,晋江也难有今天的发展。龚清概是个懂商人的政府官员,既有政治能力又有商人能力,对市场有很强的把握能力。他的从政之路是从村文书、村长、镇长、副市长、市长、市委书记一路走来的,从政经验丰富、开拓力强。他的最大抱负是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在晋江干了20多年,这对晋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各项政策的连续性都至关重要。晋江能有今天,与这个人的存在有很大关系,所以他在晋江有着非常好的口碑。”
去年春天,龚清概又亲自带领晋江的70多个企业家到北京大学“充电”,这在中国官员中还是很少发生的事。因为晋江有一批企业年产值做到亿元后,企业家们便有了不思进取的情绪,这种情绪很致命,也使晋江的发展处在一个十字路口。福建的人均土地面积比浙江还少,而且山高丘陵多,对经济发展制约很大,政府必须引导企业走出去。短期的学习后,这些企业家们又考察了汇源果汁集团,了解其集团怎样在短时间内将企业由5亿元做到50亿元。这一切使这些企业家们很震动,待一切结束回到晋江时,企业家们没有直接回家,而是直接来到了市政府的一个会议室,研究怎样将企业做大。变革的需求在激励着他们,这一切对晋江的产业发展非常有好处。
当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断被曝光的时候,当一方的经济发展缺乏方向和政策上的连续性时,龚清概在晋江的长期任职及晋江今天的发展现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实在的思维空间。其实在这一点上,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大连的长期任职及大连城市经营的巨大成功,都说明了面对同样资源和发展背景时,一个区域父母官的执政水平,决定着那片区域的死与活。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