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的问题是企业为谁而办。为自己?为投资人股东﹖为雇员﹖为政府﹖在欧、美许多地方法规中,公司法里明确规定:企业是为利益相关者而创办。所谓利益相关者,它主要包括股东、员工含经营管理者、消费者、供应商、竞争对手、政府、其他企业经营活动所涉及方等。
企业的价值来源是通过为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简单地说,就是股东投资有回报,员工有所得,社会要受益,就是为人民服务,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亦即只有获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才会获得健康发展。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处在“经济人”的位置,追求利润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是一个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与此同时,企业是构成社会有机整体的基本单元,作为“社会人”,企业从事经济活动时,必须评估自身活动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已不仅是道德问题,它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全球范围来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大的趋势,并且逐步从道德规范走向法律和标准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SA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对企业经营管理所要履行的基本社会责任予以规范。据统计,到2004年2月,在全球已获得SA8000认证证书的351家企业或组织中,我国已有49家,主要集中在玩具、服装、纺织行业。它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进入跨国公司供应链或产业链以及产品出口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类似IS09000\14000 的“通行证”。
企业的社会责任所涉及的问题其实远比某种标准要广泛和深刻得多。在人们对企业的概念和企业经营环境发生根本变化后,它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从深层次上看,越来越与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相关,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独特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这不仅是在浅层次上,企业要遵守劳动法规,保障员工的人权、自由、利益不受侵害等,而且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回归到“人”作为经济社会的主体,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要围绕人的利益做文章,找到利益相关方群体的利益最大化这个结合点,去制定和实施企业的经营战略,使企业内部和谐一致,并融入外部社会。对内要改善工作条件,建立起良好的激励分配机制,形成相互尊重、平等沟通的氛围,培养员工的归宿感和忠诚度;尊重员工的个性,才能管理好日益差异化的员工队伍;以人为本的文化会激发出超越制度的道德力量,会使企业的凝聚力大增和内部交易成本大减。对外,做一个社区的合格公民,量力而行,积极参加一切与人有关的公益事业,如助学、赈灾。
第二,打造品牌。现代消费者从注重产品逐渐转变到越来越重视服务,不仅关心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关心企业的信誉、形象。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基本条件是不会把不合格的产品制售给它的利益相关者——消费者的。这还远远不够。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一方面消费者会越来越重视品牌。另一方面拥有品牌的企业会获得更高利润。品牌从何而来?从对利益相关者的增值服务而来,从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而得。打从产品的设计,就注重用户的价值,其方便性、实用性, 关心产品的生产、包装运输,关心产品的社会影响。企业都参与哪些社会公益事业或活动,同样会留给消费者深刻的印象,对于培育潜在消费者或品牌忠诚度以及提升产品的美誉度都至关重要。
第三,不断实现经营管理的创新。我国的企业和企业家,整体来说已经成功走过了开创基业的历史阶段,面临企业如何跨越发展的障碍,实现持续性经营的挑战。正确理解新的环境下,有关企业、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深刻内涵,有助于企业家确立正确的发展战略,跃上新的发展轨道。例如,企业的“两权”,即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问题。要让职业经理人给股东打工,引入的是一种管理制度和文化体系,老板们要做好思想和心理准备。再比如,习惯和学习在规范的制度下赚钱,做阳光事业问题。过去的市场机遇和法律缺失,的确为完成原始积累助了一臂之力,市场规范了,甚至成为公众公司、跨国公司后,如何经营管理实现良好业绩,需要认真学习和思考。革除“鸡头”文化残余,学会分享和合作,才能加速企业的行业整合和国际化进程,应对巨大的竞争对手。而这一切,尽可在企业社会责任里找到答案。只要我们的企业家认同了企业是利益相关方的企业,企业只有在履行其社会责任中才能实现永续经营,那么,就会不断创新经营管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基业常青。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