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正处在加速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迎接全球化挑战的新阶段。这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 如何把握好“四化”的节奏,是一个事关经济持续增长的大问题。
消费结构的升级带动工业结构的变化。中国已进入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对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近年, 中国重工业增加值占整个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7.13%,重工业增幅领先轻工业4.1个百分点。中国已经进入了重化工业阶段,这是工业化的一个新趋势。
专家分析认为,这一变化主要是消费结构升级所带来的。去年以来,汽车、住房等成为大中城市居民消费的重点,拉动了以钢铁、化工、汽车等为代表的重化工业快速成长,成为推动工业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重化工业的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总量扩张和资源消耗,资源瓶颈日益突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在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新阶段,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上半年,中国煤、电、油、运全面紧张。以电力为例,尽管上半年发电量增速达1975年以来最高,但仍然无法完全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拉闸限电省份已从前年的10个、去年的21个增加到今年上半年的24个。
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无法回避。问题的关键是,发展要考虑能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抑制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投资的过快增长,一定程度上收缩信贷,正是从供需两个方面调整工业化前进的步伐。
大规模拆迁征地,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中国城镇化正在加速,城镇化的发展带来了城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城镇面貌的日新月异。但是,也要看到,当前一些地方,在城镇化进程中操之过急,不但侵犯了百姓的合法权益,而且对经济局部过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大拆大建,产生了一大批拆迁户对于住房的被动需求。在一些地方,被动的住房需求已经占到了房地产需求的一半左右。而房地产业的过快发展,正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投资过猛的源头之一。
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民间资本迅猛增长。中国市场化因素增强,如何避免市场的盲目性,考验宏观调控的水平。
根据有关方面测算,目前,中国民间资本超过了12万亿元。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市场化因素进一步增强。经济专家指出,1993年经济过热基本上依靠政府推动,而本轮经济迅猛增长,民营经济发挥了关键作用。
市场化增强了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同时也考验着宏观调控的水平。在过去,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可以很快启动或减缓经济的“列车”。但是,对于民营经济这个独立主体而言,如果过分使用行政力量,不但损伤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而且有可能陷入违法的泥潭。
专家指出,政府部门需要加强相关信息和政策发布,引导市场投资。同时,通过加强行业规划、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严把土地和信贷关等方式,尽量使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市场。
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临近尾声。在日益迅猛的经济全球化中,保护自己、稳定自己是个不能忽视的大问题。
如果说1993年针对经济过热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主要着眼于国内,那么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已接近结束的今天,国际因素不可忽视。
这次经济的迅猛增长,从源头上讲就有国际因素。国际市场的变化,越来越影响到国内经济发展。重化工业的飞速发展,使中国经济对国际能源、原材料等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大。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33%,电解铝生产原料50%以上需要进口。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利用国际市场决不是无限度的,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必须掌握自己的命运。
专家指出,当前,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涉外经济体制,制定应对国际经济摩擦的战略和政策,在更多的产业领域培育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在加强对国内资源勘探开发和国外资源利用的同时,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降低资源消耗。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