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国有企业改革在认识上依然存有很大的差距。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企业分配局局长熊志军在“第二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上认为,尽管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不同,但国有企业改革毕竟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他概括为三句话:一是成效显著,二是任重道远,三是期待规范。在此次论坛上,熊志军对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效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国企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从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来看,熊志军认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战略性调整。当前面临非常突出的问题,但是不能忽视前期所做的大量工作,最实实在在的东西就是政策性的破产退出。《破产法》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台,但是始终没有实施,因为条件不具备,出台政策以后,整个国有企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益已经得到很显著的提高。
二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是遭到很多非议问题,但是实践中很多把“经”给念歪了,下一步必须要通过配套改革来解决问题。
三是前期国有改革就是我们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各地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实质上的突破。突破主要体现在国有中小企业改革产权制度、劳动关系问题上。
四是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正在逐步减轻,平等、竞争的条件正在逐步具备,包括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可以说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以厂为家的用工制度,到通过减员增效,应该说整个国有企业人员的负担是大大减轻了。逐步分离是大企业一项重要的政策,把原来所办的一些和主业关联不大的产业通过改制的方式分离出去。
五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国有企业改革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应该说这么几年,特别是上届政府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起来,最终改革的目标简单来说就是逐步消除企业的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为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宜的现代企业制度,是要改到国有企业能够和其他各种非国有经济成分同样参与市场竞争。
国企的改革方向
从整个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来看,熊志军认为主要是一个重点、两个支撑、三个层面:
一个重点:下一步改革重点为国有企业改革。因为前一段改革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解决了困难企业退出市场问题,3000多户国有大中型困难企业破产,顺利退出。第二个大的突破,就是中小企业改制。通过改制,85%以上的中小企业已经从产权制度上实行了彻底的改革,转变了市场主体。
两大支撑:一个是政府职能转变,一个是国有资产体制的改革。随着改革深化,需要政府跟上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不断完善这一新的形势。
三个层面:国有大企业改革第一个层面是结构性战略调整和重组,我们不是现有企业一个一个的去改造,而是要根据战略性调整,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国有大企业分布结构上面有所调整。把国有资源集中在最能够体现国有经济特点和国民经济要求的这样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同时,对于大企业本身规模结构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包括中央企业。第二个层面是产权的多元化,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通过股权多元化、产权结构的调整,最重要的就是形成股份制为主体的国有企业。第三个层面就是配套改革的层面。从配套改革层面来看,为什么建立了那么多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运行都不是很规范,这里有很多具体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配套改革没有跟上,比如说企业历史包袱没有卸掉、人员负担没有减下去,还有企业内部不利于企业平等参与竞争的问题,这些问题正在解决。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