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浙江一场关于“信用破产”的话题引起轩然大波。本报曾在1月31日报道的《浙江18749家企业“信用破产”》连日来也在浙江的部分官员和学者中间引发热烈讨论。
“浙江要打造成先进制造业基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需要一大批诚信企业和诚信企业家。”浙江某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商局局长强调说。
这位局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工商部门对此次“信用破产”事件反应较为平静。他认为这次浙江省各级工商部门依法对18749家企业采取吊销执照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他们只是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对企业进行规范管理,其本身只是工商管理部门的一项工作而已。他坦言,此次被吊销执照的企业大多数是两年或两年以上没有到工商部门进行企业年检的企业,而且这些被吊销了执照的企业许多已是人去楼空,有的甚至连企业的经营地址、法人代表都找不到,无法进行正常的经营。另外,此次被吊销执照的企业中生产性企业相对较少,大多为贸易和服务性企业。
“仅靠企业自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法律来约束企业的行为。”浙江大学一位教授对记者说,尽管《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企业信用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还仅仅是工商部门自己制定的管理制度,还不具备应有的法律效力,但是这种从企业自律到制度的强制执行,对于推动我国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迈进有着重要的意义。他说,我国目前还未建立统一的信用记录体系,无法实现各种经济主体的信用信息共享,这使得很多无信之徒有空子可钻。而《办法》的建立和实施,一方面可以防止那些失信企业死灰复燃,另一方面让那些不守信的企业暴露在阳光下,无疑会形成一种“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氛围,使得失信企业无空子可钻,从而被市场遗弃或淘汰。
专家分析,信用已成为社会最稀缺的资源,因此,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和健全的信用制度对于解决当前的社会信用危机、维护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信用体系和制度的建设并不能一蹴而就,尽管信用体系的建立最终还需要市场的检验,但是在起步阶段,政府的推动是必不可少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浙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