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80年代初的昆山小镇周庄,还是当地出了名的“穷苦”镇,如今其已成为海内外旅游者的天堂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去年,这个仅有2.2万人的小镇创造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亿元的奇迹。创造这个奇迹的背后,应该首推周庄镇的党委书记屈玲妮,她用创意引领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一个经典创意激活本镇旅游经济,她带领群众用智慧把周庄塑造成知名品牌。90年代初,周庄的旅游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当时的旅游公司只是向镇房管所借来的一间房子和三张桌子,古镇的旅游景点也仅有一处,每年的游客不过寥寥几万人。如何将周庄的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做美成为当时摆在屈玲妮面前的重大课题。她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周庄塑造成一个海内外知名的品牌,让世界真正认识周庄、体验周庄、宣传周庄。在这一创意的指导下,她大胆提出并实施“一中心三系统”管理模式,即以公司领导班子为中心,建立景点开发与管理系统、市场宣传营销系统、旅游衍生品开发系统,使周庄较早地拥有了一套较为科学、系统的旅游产业开发、管理、营销新策略。周庄在随后兴起的江南古镇旅游开发热潮中占得了先机,赢得了市场。紧随旅游市场的发展脉动,屈玲妮果断采取兼并措施,将镇内所有旅游景点纳入旅游公司旗下。屈玲妮一手主内,一手主外,在营造周庄旅游内部建设的同时,外部品牌推广营销也在紧锣密鼓地同步进行中。她亲自带队参加全国旅交会和国际旅交会,设交易台,会天下客。
屈玲妮意识到:旅游经济是“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为了让周庄每年形成一个旅游亮点,她提出小镇举办国际旅游艺术节,有人笑她是痴人说梦。经过屈玲妮的反复工作,终于争得上级同意,但领导表示不给一分钱,要她自己想办法。她找人一估算:需80万元。而那时周庄的门票收入一年都不到80万元。于是她一次次地往各级相关部门、各级领导那儿跑,争取他们的支持。1996年4月,古镇周庄破天荒地办起了以摄影大赛为主题的“首届国际旅游艺术节”,来自美、日、新、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摄影家云集周庄。活动过后,关于周庄的摄影作品和新闻报道频频出现于国内外各大媒体,旅游节成功了。
“四两拨千斤”创意梦想成真。2001年,是事关中国入世成败与否的关键之年。一次至关重要的APEC贸易部长非正式会议的会址选在了周庄。经反复酝酿,一个造价800万元的水上会议厅“周庄舫”很快开工了。半年后,当21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部长及众多官员走进这艘融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科技文明于一体的“周庄舫”时,纷纷赞叹不已。但由于会议时间只有一个下午,于是也有人认为,周庄花800万元造条船不值。屈玲妮却说:“我们让各国的部长们看到了在国际大都市上海边上还有一个保持着古风古韵的水乡古镇。能为我们的国家早日加入世贸组织作贡献,值得。”
创意周庄插上科技翅膀,“两翼经济发展”思路变成现实。1998年,经过反复调研、分析、论证,屈玲妮再次大胆地提出了“依托古镇发展旅游业和依托传感器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两翼经济发展”思路。于是,她和同伴们主动走科研院所,并请研究所的专家到周庄实地考察。周庄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发展传感器产业的执著,打动了中科院的领导,由此发端,一个个集研发、生产、销售、展示于一体的传感器企业落户周庄。2000年,国家科技部认定周庄为国家火炬计划昆山传感器产业基地。中科院在上海、新疆、西安、合肥等地的有关研究所都来了,国外一些跨国集团公司也纷纷入驻基地。
在屈玲妮和同伴们的努力下,目前基地已累计引进高科技企业近30家,总投资达15亿元;年销售额达6.5亿元,利税1.7亿元;年生产红外、光电等八大类传感器5亿只,产品95%以上销往欧美和东南亚地区,周庄的传感器基地正在创造着江苏乃至全国传感器产业的春天。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