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业大学MBA负责人付文阁博士却表达了相反的观点。他指出,去年MBA报考的回落和一些MBA毕业生的就业不理想,其实是市场对走过了13年初级发展阶段的中国MBA教育一次优胜劣汰的调整,并且这种调整只是刚刚开始,还要继续深化下去,将来适应市场需求的MBA仍是供不应求,不符合市场需要的MBA将面临窘境。
他说,目前MBA教育梯队已经形成,竞争格局下能形成权威的综合MBA教育已被几家名校垄断,如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清华经济管理学院、中欧工商管理学院等,他们是中国MBA教育的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如中国人民大学等举办的MBA教育,剩下的院校或机构举办的MBA教育,在没有自己独特特色的情况下,自身的发展壮大和培养的MBA的市场前景,都将面临发展瓶颈,再提升则遭遇困境。
考察了如此格局和如此现状后,中农大MBA教育给自己的定位是,依托中农大行业优势,高举行业MBA教育大旗,推出细分的专业MBA教育,从目前的泛MBA教育中脱颖而出。
中农大开设了一些特色专业:农产品期货专业、农产品国际贸易方向;畜牧、饲料企业管理方向;食品企业管理方向等。这些涉农专业MBA在中国泛化的MBA教育中开创了先河,也拓展了未来MBA教育的市场和方向。
国外MBA水土不服?
截止到目前,虽然我国已有13年MBA教育的历史,虽然全国MBA毕业生总数近2万人,但我们的MBA是否真正地发挥了其应有的市场效用,是否真正的急市场所需,仍值得阙疑!
去年11月统计的报考今年MBA人数的下降,无疑是这种阙疑的市场体现。当市场各方对MBA的看法动摇时,体现在MBA报名上的温度必然开始下降,生源开始下降,进入左右摇摆阶段,其实是市场需求方对MBA教育的一种调整和观望。
瓶颈之一:国际化的培养模式纵然培养了学员的国际化视野和思考方式、操作方式,但却有些水土不服,不切合中国最大多数企业的实际需求和现状。毕竟中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有本土国情,能全面移植国际MBA管理模式和经验的土壤并不广泛存在。
考察那些已经成功的MBA,可以发现他们几乎都供职外资公司、国际化背景的公司或理念比较先进的新兴高科技公司。这也佐证了现在的泛MBA教育模式。
瓶颈之二:惟国外名校的教材是举,惟国际大公司的案例是举。然而,这样培养出来的MBA一旦在本土企业实践,就常常错位,向国际大公司看齐,拿国际理论硬套,即使有些折中和调和,但还是无法脚踏实地去做本土的本位思考和决策。
瓶颈之三:泛MBA教育培养的MBA对就业的心理期望值过高,因为投入了巨额学费,都想尽快收回成本,打造“金身”。事实上,中国适合泛MBA教育的就业单位,也就分布在沿海发达城市或省会中心城市的外资或有国际化背景的公司里,虽然需求不小,但毕竟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而真正有需求的广大民营企业他们不愿低就,反过来很大一部分民营企业对他们的务实能力也表示怀疑,不愿出高价聘请。
于是,一批悬浮的MBA被搁置了,不得其用,而众多的院校仍在源源不断地推出悬浮的MBA。
中农大要拔头筹
正是对中国MBA教育市场的清醒认识和把握,中农大MBA中心对自己的战略定位有二,一是涉农行业的MBA,为涉农行业培养高级专门管理人才;二是民营企业的MBA,为民营企业培养高级管理人才。
而在广阔的涉农行业中,中农大的资源和品牌优势,显然全国无院校可与之比肩。
正是这种资源和优势,使中农大MBA专业化的定位得到了有力保障。况且,涉农行业市场的巨大,也将令中农大专业MBA大有作为,像食品、饮品、乳业、农资、农机、农药、生物、纺织、农产品、草业、酒业、烟草等涉农行业,涉及的规模企业成千上万,这将是一个多大的涉农专业MBA施展舞台的市场啊!
事实上,涉农民营企业的管理提升亦需求迫切。
这么一种迫切需求,这么大的一个市场,中农大适时推出这么一个涉农行业高级教育和实践的舞台,一批切合中国本土需求的MBA、一批了解中国国情的MBA、一批既掌握工商理论又懂企业实务操作的MBA、一批中国顶尖又具国际视野的专业化MBA,将从这里诞生。
为此,中农大MBA对MBA教育提出了“三化”的培养目标:专业化、实用化和国际化。为了达到“三化”的目标,他们推出了“四结合”的办学方针来保证,即与行业发展相结合、与管理实践相结合、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中国文化相结合。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