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小明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行色匆匆”。
阮小明外表很普通,没有一点老板的样子,但眼睛很亮,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劲,使周围的人很容易被他那种在商场上多年拼打的活力、锐气和热情所吸引。但阮小明对自己的评价却是“一个很土的人”。当然,我对于他的“土”的含义理解并不仅仅是他理10元的发、从不进桑拿室和歌舞厅、从来都穿一身工作服、不买别墅住办公室、没有应酬的时候,基本上都在公司食堂吃,简单的两个菜,扒拉两下就完事。更重要的含义是他说的这样一段话:“我从创业之初到现在一直住在厂里,以前主要是客观原因,创业之初怎么简单怎么节约就怎么来,现在倒不是为了省钱。因为我觉得人很容易受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是人性的弱点,我们必须承认。住在厂里,使自己行为举止时刻暴露在员工的视线中,接受大家的监督,无形中给自己一种压力,防止自己变‘修’。花钱享受谁都会,但我不能松懈,一松懈我的公司就会停滞不前……”
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苦心修行”——这便是我对阮小明的第二个印象。
我对阮小明的第三个印象,是他在创业的道路上矢志不渝地奋力前行,体现出一种无私无畏、敢创敢冒、胸怀天下的企业家精神和人生信仰。
阮小明的创业经历堪称是中国企业家赤手打天下的典范。
他以往的经历概括成12个字:“遭人白眼、喝水充饥、九死一生”。在内蒙古包头市,歹徒扒了他的衣服,抢走他仅有的200元钱;1996年,他5天时间里跑了美洲5个国家,旅途中遇上哥伦比亚游击队在飞机上放炸弹;在尼日利亚,被当地土著人用枪顶住脑袋;在委内瑞拉,遇上大洪水……
我注意到阮小明在讲创业之初那些刻骨铭心的艰辛时,淡定中带着些许感慨,他说这个过程成了他一生的精神财富。那么困难的日子都过来了,还有什么能难倒他呢?
我说“阮总,你觉得苦过吗?”阮小明笑了,“当然也有过。”他说他创业以来流过两次泪,一次是1995年春节国家出口退税下降、银行利率上升,以出口为主的宝石产品举步维艰。第二次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也是春节,一个人在苏丹机场,感到在经营企业时的压力和孤独。
“现在正逢国家宏观调控之际,好多企业也是苦不堪言呢,估计哭的也不少,你觉得怎样?”阮小明对我的这个问题的回答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他说,经历了这么多,已经使他能从危机中把握机遇了,眼下的大环境对于他个人和“宝石”来说都是一个绝好的机会。“我们现在正准备在以工业缝纫机为主业的前提下,发展上下游产业,形成自己的产业链。目前,我们已经涉足了纺织、机械、投资公司等相关领域。”
从阮小明的话中我读出了一个企业家经过磨砺逐渐成熟的过程。阮小明认为,作为一个企业家的乐趣就在这个不断追求、逐渐成熟的过程之中。谈话间,阮小明提到了父亲和茄子的往事,“小时候家里穷。父亲说将来你自己过日子,每天有茄子吃就不错了。”父亲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使我有了改变生活的决心,同时也时时警醒着自己战胜惰性,不懈地去努力。“能改变我生活的我都必须去做。”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阮小明在修完了中央党校研究生班的课程后,又进入复旦大学总裁研修班学习。以学习求进步,以进步促追求,因追求而快乐。
我问阮小明,“当初那么多搞缝纫机的,为什么偏偏你成功了?”阮小明想了想说,“其实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就看你有没有这个意识或者直觉。抓住机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有一种魄力和勇气。一个创业者至少要有60%以上的冒险精神,没有这60%,很多机会都抓不住。如果你想成功,就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勇气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因为狭路相逢勇者胜。”
勇气:阮小明第一次明白地说出了这个词,而在他的字典里,在他创业过程中,这两个字眼却重复了千次万次。正是凭着这种无畏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才成就了今天灿烂的“宝石”。
目前,宝石控股集团上海分公司即将与德国企业进行合资;宝石特种工业缝纫机生产基地正在建设之中,基地将以高新技术和品牌为依托,进行横向拓展;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特种工业缝纫机生产基地……外表完美的宝石集团内核坚硬、品质卓越,以宝石般的人品制造出精品,这是阮小明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他的经营信仰。
“我的目标是做第一,国际第一。因为我现在还不是第一,所以我还要努力奋斗。”这就是阮小明,在创业道路上不断攀登的“行者”,抱定“以人品制造精品”的信仰。
“行者”本色,信仰坚定,英勇无畏,是为阮小明印象。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