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建立新型标准化管理体制迫在眉睫

企业报道  2014-01-22 11:54:08 阅读:

  我国已是经济大国,但却是标准化的弱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资本输入国和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已由技术标准的接受者开始变成对技术标准施加影响的标准制订者。这一点尤其表现在无线通信产品、DVD等消费品上。但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仍然很少能听到中国的声音。据了解,国际标准现有的ISO标准达13000个,IEC标准4800个,而中国主导起草的国际标准只有13项。中国在国际标准化中还没有争取到应有的地位。专家指出,要应对以上挑战,我国企业应学会在应用中识别技术与标准的陷阱,更主动的参与标准之争,力争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标准之路。一方面,国内企业需要尽快提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企业标准化意识;技术研发能力;采用和利用技术标准的能力;先进技术标准创制能力;企业标准管理水平;企业标准人才的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快我国标准化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建立起科学高效、面向国际、反应快速、新型的标准化管理体制。

  据了解,我国现行的标准化体制现行标准化法是在改革开放初期、面向计划经济的企业需求所制定的,还属于中央集中管理模式。加入WTO后,现行标准化体制已受很大冲击。我国已经步入制造业大国行列,但是还不是制造业的强国,外国资本和技术大量进入我国。一些国有企业还属于对标准化的惰性,还有标准化是国家出资制定标准、企业来执行的老观念,缺乏在标准化中当家作主的思想;新型企业已经表现出对标准化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性,希望积极参与却不知道标准化的门朝哪儿开。因此,如何适应加入WTO后国际国内市场新形势的需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标准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使企业成为标准化的主体。实现标准化管理体制由政府主导性向学术团体主导性过渡。改革原有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分析研究WTO主要成员的标准体系、标准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标准化战略及其特点,吸收借鉴国外市场经济国家标准化管理的经验和做法。同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解放思想,大胆试验,探索既符合国情又符合国际规则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是迫在眉睫。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李志军认为,当前标准化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应该首先解决政府管理如何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问题,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已经过时的问题,解决如何使企业和消费者(利益各方)真正成为标准化的主体问题,解决标准化程序的公平和透明度问题,解决标准化的体制如何适应WTO的游戏规则的问题。标准化管理部门要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审批标准为主,转到依法管理标准上来,从行政管理为主转到管理、服务并举上来、从单一依靠政府力量制定标准转到调动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制定标准上来。

  ——尽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现行自1989年4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从本质上讲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决定了我国的标准化体制是政府主导标准化,而不是市场主导标准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出台至今,应该说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不能适应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需要尽快进行修订。

  ——合理界定政府在标准化工作中的职能。(1)对市场及贸易活动中的标准问题进行宏观监督管理,及时了解市场对标准化工作的需求;(2)提出制定标准化法律法规和规章建议并组织制定;(3)审批相关技术法规以代替强制性标准;(4)对行业协会的标准工作实行监督;(5)受理有关标准的争端。

  ——重视和发挥技术机构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标准化研究院在标准化战略研究、基础标准研究、跨行业跨部门的标准制订上的作用,努力把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建成标准研究领域中重要的技术保障阵地、技术机构的排头兵、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一支重要力量。

  ——充分发挥中国标准化协会和其他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主要包括:(1)行业标准逐步向协会标准转变,为保持标准名称的延续性、可保留行业标准代号实质为协会标准;(2)调整协会的组织机构,为充实技术实力可考虑与部门的标准化研究机构组合,或采取其他措施充实力量;(3)行业协会真正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的标准化工作实体;(4)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从国家依靠各行业主管部门为主逐步转移到依靠各行业协会;(5)修改有关标准化法律、法规和规章,确定协会制定标准的法律地位;(6)标准制修订所需经费,除国家需要制定的标准由政府支持外,主要依靠发展会员、对社会和企业提供有偿服务等多渠道筹集资金。

  ——改革计划管理和经费管理办法。中央财政拨款只用于为了实现政府政策目标(保护国家安全、人的安全健康、动植物生命、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而制定的强制性技术标准(技术法规)。自愿性标准的制定按照“谁需要谁出钱、谁出钱谁受益”的原则,在保证一定数量(如至少5个法人单位)及代表性(生产、使用、消费者等)的前提下,方予以立项。自愿性标准可以由中国标准化协会和各行业协会组织制定。

  ——鼓励和吸收企业界和用户参与标准化工作。(1)在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增加企业的成员;(2)有条件并有积极性的企业可承担国家标准的起草工作;(3)技术力量比较强且在行业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可以承担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4)为更多的企业提供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机会,包括参加国际标准化技术性会议(TC/SC)和参加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参加国外标准化考察等;(5)对企业有影响的重要国家标准的制定,标准草案要广泛征求有关企业的意见;(6)国家制定与企业有关的标准化工作方针政策时,采取不同形式广泛征求企业意见。(7)鼓励企业参与各种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加强与发达国家和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双边或多边标准化项目合作。通过参与、参加与合作,不仅要把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吸收过来,更重要的是力争把我国的标准化意图和标准反映进去。

  ——调整标准化管理机构。根据我国标准化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原则,吸取过去体制和机构改革的经验教训,对现行标准化管理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应首先撤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局),标准化宏观管理和制定有关标准化法律法规的职责由国家质量技术检验检疫总局政策法规司承担,以适应世界贸易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要求(“强制性技术标准”改为“技术法规”)。自愿性技术标准的组织制定工作由中国标准化协会和各行业协会负责,经费来源于要求制定标准的企业。这样做有利于把政府的资金和精力集中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上,同时也为企业参与标准化、在经费上支持标准化工作提供了广阔的渠道。

  地方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的调整,根据中央标准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和做法,参照执行。

更多专题
七星大地“群星”闪耀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职业经理人的跨国公司应聘记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