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普查,以实为本”。这是首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广告词之一。本次经济普查首次把以前的工业、第三产业、基本单位三项普查合在一起,再加上建筑业普查内容。自从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开始部署以来,各级领导提到最多的是“确保经济普查数据的真实可靠”。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从目前清查和试点地区的实际操作情况看,除了面临人员、经费等诸多方面的困难,还有多数调查对象的配合程度。
最近,重庆市渝北区的580户个体工商户成为该市经济普查综合试点活动的调查对象。令有关部门始料未及的是,这些个体工商户普遍出现了虚报投入和瞒报收入的情况。据重庆市经济普查办公室估计,有近九成的个体工商户由于害怕露富而不愿意如实地反映自己经营状况的真实数据。
从北京市经济普查领导小组获悉,北京市率先进入清查登记阶段,目前已完成近70%,清查工作接近尾声。但是,一位普查员说,要想普查出一个准确的数字很难!所接触的商户中,无论赚钱的、保本的,还是赔钱的,在普查中,他们大多说自己赔钱。事实上,最难调查的是个体商户,他们数量多,经营业绩更加隐秘。
一位做过多年会计的普查员表示,他们只能尽最大努力劝说被普查对象,力争拿到尽可能真实可靠的数据。但要保证每一个被普查单位的数字都很准确不太可能。普查结果肯定是保守的,可能有些缩水。
国家统计部门负责人就此现象已一再申明态度:经济普查是国家摸清国情国力“家底”的一次全面调查,数据真实性十分重要。经济普查数据不会作为有关单位实施处罚的依据。不配合普查即属违法。
北京市经济普查办公室的一位人士认为,完全不配合和数据完全失实的情况即使存在,也不会是普遍现象,不会影响整体普查数据的准确,更不会影响普查之后的宏观经济决策。事实上,此次清查实施了三层把关。首先是一线普查员的清查。普查员从应聘者中挑选出来,并经过较专业的培训,可基本保证第一轮清查数据的准确性。其次,专业统计人员对普查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工商部门的统计信息以及最近几年的数据,对可疑数据进行处理,集中“过滤”可能有误差的普查数据。
国务院经济普查办公室副主任李强表示,统计局的任务就是通过科学的统计方法,从假的东西中间提炼出逼近事实的一部分。统计部门会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来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
据透露,这次全国经济普查首先施行“超级汇总”的方法,就是部分重大投资项目不通过地方越级上报;也有一些核心企业要直接上报到国家统计局,这样可以避免来自地方行政单位的干扰。另外采用平衡法,就是将从各方面、不同地方得来的数据汇总到国家统计局后,进行综合平衡和宏观评价。在统计上不能看单个现象,经济事务间都有内在联系,比如经济增长了,那么财政收入在哪里?通过这些方法得到的数据基本真实可靠。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