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煤矿采访,每个记者都想到井下去感受煤矿工人在艰苦环境下的奉献和努力。说来也巧,这次在皖北煤电集团百善矿,记者有幸被矿领导安排下井,真切地体会百米井下矿工的工作环境和奉献精神。
在煤矿,水、火、瓦斯、煤尘、顶板五大灾害时刻威胁着矿工们的生命,他们在不见天日的百米井下与大自然作斗争,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工业粮食”,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团队。在煤矿流传着一句话:奉献了青春,奉献终身;奉献了自己,奉献子孙。
多次到煤矿采访在井口看见过矿工们上下班,带着两个馒头、几块咸菜、一瓶矿泉水,到井下一干就是8个小时。上班刚下井的矿工穿戴整齐,窑衣、毛巾、安全帽、矿灯干干净净;下班上井的矿工光着膀子,脸上、身上、衣服上都是黑的,只有眼睛还是那样闪闪发亮,说话时露出的牙齿更显得洁白。
“一十百千”工程
百善矿1977年7月1日投产,目前年生产能力160多万吨,是安徽省惟一的一对无烟煤矿井,煤层瓦斯含量较小。投产27年来无亏损,累计实现利润11亿多元,累计生产原煤2800多万吨,累计出口创汇2400多万美元。该矿一直致力于安全文化建设,用人性化、亲情化的管理方法,强化职工的安全意识,推出了“一十百千”工程,即用一本安全手册、十种安全教育方法、百句安全警语、千米安全大巷,打造安全立体文化。截止到6月16日,已实现安全生产972天。全国安全生产月刚开始记者与皖北煤电集团百善煤矿党委副书记朱亚北、安全副矿长陈风祥、新闻干事孙兰军一同到井下采煤一线。
上午8点半左右,我们随着党委副书记朱亚北到井口更衣室换了窑衣、靴子,领了安全帽、矿灯、毛巾,和矿工们一起到井口坐罐笼下井。作为惟一的一位女记者,在矿里的一位女同志陪同下,穿上矿工的大胶鞋和大窑衣,很是不合身。罐笼形似电梯,是一个简单的上下井的交通工具,虽然已入初夏,仍有阴冷的风渗出,加上潮湿和不时落下的水滴,还是感到有点怪怪的。要不是罐笼两边还用一段铁链围着,还真有点不敢上呢。罐笼一次可乘坐10几人。随着罐笼徐徐向下运动,眼前一片黑暗,只有罐笼内大家安全帽上的矿灯在闪烁。听到有哗哗的水声,朱亚北副书记用矿灯照着井壁,见井壁上有水流,说这是由于地压造成的。几分钟时间,我们已经到了-200多米的井下大巷。这里灯火通明,大巷有10几米宽,3米多高,1080米长,在人行道上方悬挂着安全警语牌,白底红字,字体涂有莹光粉;在巷道的另一侧壁帮上整齐地安装着近百块安全灯箱。一句句亲切的安全警语展现在眼前:“甜蜜的生活,要靠安全来滋润”、“生产重重不过安全,金钱贵贵不过生命”,熠熠生辉的字体,通体明亮的灯箱,整齐划一的板牌,使大巷成了“安全画廊”,让下井的矿工感受到安全的重要。看着这么宽大的巷道,记者心想这矿井并不难走。
螺丝钉精神
从大巷到工作面还有几公里的路程,朱书记带着我们坐上了井下的拉人“小火车”,一个车箱可以坐4个人,“坐在车箱里,头和手千万不能伸出去”,朱书记叮嘱着。火车刚开动一会,灯全没有了,除各自头顶上的矿灯在顽强地放着光芒外,听到的只有轰轰的铁轨撞击声和冷飕飕的风声。井下有时会出现错车和由于放置机电设备造成的通道狭小。“小火车”停了几次,陆续下了一些矿工,大约过了20多分钟,朱书记示意我们下车。从下车的地方到工作面大概还有1公里的路,要靠我们自己走。这里不像大巷那样灯火通明,要靠矿灯照明,路也不像大巷那样平坦宽敞,由于井下阴暗潮湿,道路还有些滑,我们小心谨慎地向工作面走去。坐在车上还有些冷,可现在体温明显在上升。要上坡了,顺着一组陡陡的阶梯,只感觉四周都是煤,只有我们几个人在向前移动。途中看到通风区的工人在瓦斯检测仪旁密切关注着数字的变化,瓦斯检测仪显示的数字是“0”。“我们虽然是低瓦斯矿井,有时甚至没有瓦斯,但我们对瓦斯的检测是全天24小时从不间断,不敢有任何松懈”,工人表情严肃地说。一会儿看到几位检修工手拿扳手和其它工具在上着螺丝、检修设备,哪怕一颗螺丝的松动都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在这黑暗的井下,走路都有些困难,他们却能对每一颗螺丝的松紧都熟悉掌握,记者拿起了相机,留下了矿工们特有的“螺丝钉精神”。偶尔也看到一些分岔的巷道,那里是通向另一个工作面,也有的是专门输送煤的输送皮带正欢快的将乌金送到井上。
快到综采工作面了,我们手扶着支柱,艰难的迈着双脚,不时的听见头上的安全帽与头顶支护的撞击声,这时才感觉到安全帽的重要性。综采工作面有很多比碗口还粗的液压支柱支撑着,就这样有时还听到地压形成压力的声音,几位矿工正在抢修由于地压而挤坏的顶板。穿过了一段支架形成的“森林巷道”后,就来到了综采的核心采煤机旁,综采机正在检修,按规定工作一段时间后综采机必须进行检修,以保证机器安全稳定的运转。朱书记让职工把机器打开给我们看一下,只见随着综采机的转动,乌黑发亮的煤从煤层上被割下来,落在皮带上,由皮带运输到井上。看到这样的工作场面,记者完全忘记了刚才的艰难行走,心里异常激动,工业的粮食、经济的血液就是在这里生产的。
奉献青春
顺着原路返回,比来时还要小心一点,因为下坡路滑,一不留神可能会摔跤。可走着走着发现不是刚才走过的路,朱书记说,井下的巷道四通八达,这些路径每位干部职工都熟知,即使迷路只要迎风走、顺水走就能走到井口。在返回的“小火车”上,陪同的女同志的安全帽一不小心被车的惯性抛到了巷道里,这是很危险的,如果碰到路过的矿工等就会出事故。司机立即将车停稳,走了几分钟才捡回,好在只是虚惊一场。上井后看到灿烂的阳光、鲜艳的花朵,感觉地面真美好,这时才发现大家的手上脸上都已沾满了煤灰。洗过澡、换好衣服已快到11点半了,感觉很累,朱书记这才说怕我们走不动,带我们去的是最近、且条件最好的工作面。
记者只是来回走了一趟,但矿工们还要在井下工作8个小时,一来一回就是10几个小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跑过一些老矿区,听职工说过由于条件不允许,井下没有拉人的“小火车”,6—7公里远的工作面全要靠步走,仅从井口走到工作面就要两个多小时,工作8个小时后,再走两个多小时上井洗澡。从家里出发到下班回家都要14个小时,常常是头顶月亮上班,身披月亮回家,几天都顾不上和孩子打个照面。他们为国家、为企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各种先进设备的配置,煤矿井下工作环境在不断改善,煤矿干部也力争为矿工们提供安全、愉快的工作环境,但自然条件决定了井下恶劣的工作状况。煤矿职工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据统计他们的收入仍然很低,由于矿工辛苦、危险、收入低,很多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到煤矿工作,致使煤炭企业出现人才断层,一线矿工仍是农民工为主,这也是制约煤矿职工整体素质提高的主要原因。作为国家、各级政府、煤矿企业在出台政策时,都应该多为一线矿工们谋福利,使煤矿可持续、高素质的发展。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