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一走进芦岭矿的大门,就能感觉到矿容矿貌的变化。工业广场宽敞整洁,绿化带修剪整齐,办公楼一尘不染。芦岭矿还制定了一条新规定,无论是矿职工还是来的客人,只能在办公室内吸烟,出门吸烟罚款。干部职工精神抖擞,工作紧张有序。
一位老安全矿长说,“变化最大的是井下”,采区现在没有积水、没有泥、没有杂物。井下实现了三条线:轨道基本是一条直线;巷道宽敞平坦形成一条直线,巷道墙壁上各种电缆管道排列整齐;750米的照明灯形成一条直线,没有一盏灯是坏的,这是企业严抓安全质量标准化的结果。
芦岭矿是一个瓦斯、煤尘、水、火、顶板、地压“六害”俱全的矿井,自然条件恶劣。为此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迅速开展了以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为主线的全面安全整治活动。在众多灾害中瓦斯灾害位居首位,瓦斯治理是芦岭矿的“天”字号工程,现在芦岭矿一切从严要求,将瓦斯安全浓度由国家规定的1%降到了0.8%,并针对高瓦斯问题,所有采区都建立了独立的专用回风道,增加了瓦斯探头,井下5个工作面全部安装了一氧化碳传感器,整改水管3000多米,对所有煤眼的过煤段实施了喷浆防火措施,并不惜投入巨资改善添置先进设备,使瓦斯抽排和“一通三防”工作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截至目前,芦岭矿已连续5个月让井下的瓦斯达到了“零排放”,这样的效果在芦岭矿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一位在去年5·13矿难中逃生的矿工对记者说,面对现在井下的安全形势,下井已经不惧怕了。
在狠抓安全基础的同时,新一届领导班子注重加强对干部职工的培训,不仅区长、技术人员亲自授课,还让有经验的老工人现身说教,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据统计,芦岭矿到今年4月底,已对全矿7600多名职工全部轮训了一遍,5月份将组织全员达标考试。为了防止培训工作走过场,芦岭矿在整个素质达标过程中,采取了有训必考、有考必严、教考分离的办法。做到事前有计划,培训有督查,考核有处罚。
为了防止“严深细实”的管理方法,芦岭矿采取了“走出芦岭看芦岭”的办法。自4月中旬以来,他们首先对全矿400多名科级以上干部进行集中轮训,然后分六批外出考察,内学淮北矿业集团公司内部的祁南矿、海孜矿、朔里矿等示范矿井,近学皖北煤电公司的祁东矿、安徽恒源煤电集团公司,远学江苏徐州的旗山矿、山东兖州的兴隆庄矿,通过考察,区长们都说,原先对矿上出台的新政策不能理解、不能接受,但是这次出去后看到了以前想都没想过的东西,见到了以前听都没听说过的事情,不仅感到思想压力得到了彻底解放,而且还感到像青蛙跳进了热水里,再也坐不住了。
一系列的重要举措,在芦岭矿的广大干部职工头脑中深深打下了“严”字当头的烙印,大家严格要求自己上标准岗、干标准活,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线绳、皮尺、坡度规成了干部职工下井随身携带的必备工具。淮北矿业集团副总工程师、芦岭矿矿长杨军说,“煤矿安全就像空气一样,存在的时候,大家感觉不到,但煤矿一旦出了事故,就像人失去了空气,随时感觉到死亡的威胁。我们要坚持以安全质量标准化为主线,严抓安全不放松,铭记矿难,警钟长鸣。”
在抓好安全的同时,杨军矿长又根据芦岭矿的实际情况,为企业发展勾画了蓝图。据他介绍,芦岭矿现有煤储量9000多万吨,有6000万吨是8米厚的特厚煤层,便于机械化集约开采。但由于芦岭矿井下条件差,目前需解决的核心技术难题是“极软煤层复杂条件下放顶煤”核心技术,“机电装备自动化及瓦斯灾害综合防治”这两项辅助及保障技术。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后,芦岭矿就可以实现开采技术集约化、辅助技术自动化、保障技术信息化,实现放顶煤开采,仅一个工作面就可以达到年产120万吨(现芦岭全矿年产量是165万吨),这样战线缩短了,管理点少了,瓦斯治理难度也就减少了,芦岭矿就可以成为高产、高效的“双高矿井”。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