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等待了几个月之后,汽车“三包”规定没有像期待的那样如期出台。千呼万唤之后,汽车“三包”始终不见踪影。此前盛传出台汽车“三包”的消息。
据了解,由于目前国内汽车检测机构少,检测费用昂贵,加上汽车尚未被列入国家商品“三包”目录,一些汽车生产经销企业借此推卸责任,消费者在遇到问题后维权困难重重。因此,受举证、鉴定等因素的影响,索赔难是目前解决汽车质量纠纷的一大难题。
谁的利益更重要
据业内人士透露,已定稿的汽车“三包”主要有6大规则、9项免责,在“谁销售谁负责”的总原则下,将对修、换、退三种情况作出具体规定。有关人士称,经过多年反复讨论才定稿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送审稿中,将有效期和包退换内容首次写入条款。如其中规定“整车‘三包’有效期为2年或4万公里有效”,汽车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凭“三包”凭证在指定或者约定的修理处办理修理。另外,规定在整车“三包”有效期内,同一严重安全性能故障累计修理2次仍未排除故障或关键总成因质量累计更换2次后,仍无法使用的,销售者应负责为消费者退货。
仅从字面内容理解不难看出,一旦汽车“三包”实施,无疑对汽车用户带来一定的实惠,也给汽车维修纠纷和投诉老大难问题提供了解决之道。但是,目前由于该规定至今仍处于审批程序,始终没有正式出台。
关于政策出台的问题,国家质检总局至今没有消息。但就目前现状来讲,汽车“三包”显然很难在近期出台。据有关人士推测,国家质检总局之所以至今没有出台汽车“三包”规定,主要是难以操作的问题。当前我国汽车产业较弱,在整车检测技术方面的能力还较滞后,一方面存在技术难题;另一方面,汽车行业的利益与“三包”规定密切相关,国内几大汽车集团势力很大,这方面的制约也有很大的因素。据透露,我国出台实施的汽车召回制度前,国家有关部门就反复与几大厂家交涉后才得以通过,而汽车“三包”与召回不同,因为“三包”制约最多的是厂家和商家的利益。
难在何处
有关人士认为,汽车“三包”出台难,难在操作性。
“三包”包含包修、包换和包退的内容,汽车作为私有财产,与普通的家电有着根本的区别。首先,有车牌、车主的姓名,过户时也需经过法律手续才能有效,一旦上牌后,再交易就是二手车,也就肯定存在一定的差值。在“三包”期内一旦出现问题,那么差值究竟由厂家还是消费者来承担难以界定。其中,修和换的临界点难以界定,这也是汽车投诉中争议的焦点问题之一。
其次,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出现质量问题有车辆本身的原因,也有使用的原因,还包括路况、操作方法以及综合因素,出现问题鉴定难。
一位专家认为,汽车“三包”的难产,与汽车厂家势力大,特别是国内几大汽车厂家的意见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意见不统一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是担心自身的利益受到影响”。据介绍,在现实生活中,为了各自的利益,厂家和消费者面对问题车辆是各说各的理。而厂家则会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在销售时巧妙甚至专断地制定出一些“壁垒条款”,把原本有利于消费者的规定予以放弃,导致纠纷不断。但真正讨说法时,损失的往往是消费者。而一旦实施“三包”,厂家和商家则被上了“紧箍咒”,所以自己的利益岂肯白白放弃?
尽管汽车“三包”政策日渐明晰,但仍有业内人士担心“三包”政策的实行会遇到一个致命问题,那就是汽车质量鉴定。汽车“三包”政策的棘手问题是由谁来认定汽车质量。目前,国内的汽车鉴定机构较少,技术力量也与国外有一定的差异,而且费用昂贵、程序复杂,若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三包”难免断链。
一位汽车行业专家表示,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并没有对汽车实施“三包”,但面对汽车质量纠纷方面的问题仍然处理得很好。这不是政策的问题,而是担保体系的问题,国内正缺乏这种汽车质量担保体系。实施汽车“三包”的目的在于提高汽车企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最大限度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完善的诚信机制,这一点是政策制订必须明确的。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