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康总裁王振滔已经将应诉欧盟反倾销上升到一项企业社会责任的高度来践行,单独诉讼的巨大代价也无法阻止他向欧盟挑战的决心。“作为国内最大的民营制鞋企业,我们有这个责任,哪怕是独步江湖。”王振滔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国鞋企就紧接着迎来一场应对欧盟反倾销的“硬仗”——12月16日即是中国鞋企应诉欧盟反倾销的最后期限。而记者了解到的最新消息却是,国内已经有1000多家中国鞋企知难而退,放弃应诉机会,只有以奥康为首的14家鞋企逆势而上,奋起反击。
今年10月7日,欧盟正式对原产于中国的皮鞋产品实施征收为期2年的16.5%的反倾销税。而根据欧盟法律,在正式启动反倾销税征收后两个月内,相关企业可通过欧盟一审法院以“司法申诉”形式进行起诉。
早在10月23日,奥康集团就率先聘请反倾销著名律师蒲凌尘向欧盟一审法院提起诉讼,紧接着,温州泰马鞋业和广东的金履鞋业、新生港元鞋业也宣布应诉抗辩;广东和大连的10家制鞋企业也自发组织“欧盟对华鞋产品反倾销应对联盟”,宣布委托欧洲的律师,直接向欧盟法院提起诉讼。
奥康此次并非孤军独战,除了并肩作战的13家企业之外,国际社会也对中国鞋企这一跨国维权行动表示认可甚至支持,一个多月前,欧盟智库Eur-Ifri主任皮埃尔·德福安在谈到贸易壁垒问题时表示:“温州皮鞋企业享有起诉欧盟的权利,这反映出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纠纷中更加趋于成熟”。
对奥康这一积极应诉持赞赏态度的还有北京鑫诺律师事务所著名涉外业务律师朱崇坤,他认为,只要积极抗辩,哪怕不能彻底胜诉,也很有可能为企业赢得更低的反倾销税率,而若放弃,欧盟16.5%的反倾销税将板上钉钉。
同时,朱律师也对放弃的1000多家鞋企表示了理解,他认为,放弃应诉的大多是中小鞋企,他们对外出口数量和市场规模都很小,而要应诉却要面对举证、调查等繁杂的程序并付出高昂的诉讼费,有的企业诉讼花费甚至超过了可能赢得的利益,放弃也应该是一种无可厚非的现实选择,不应妄加指责。但他建议,面对这些难题,这些中小鞋企完全可以联合起来,共同聘请律师团队进行积极应诉,那样可以通过分摊极大降低诉讼成本。
一个悬而未决的反倾销指控,中国鞋企就被“吓”回上千家。“我们不能轻易让欧盟这种不战而胜的企图得逞”,王振滔说,“不管这场官司的输赢,对中国制鞋业来讲,输了也是赢了,赢了更是赢,即使输了,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如果欧盟不来,其他国家还会来,毕竟我们加入WTO时间比较短,对国际游戏规则不是很懂。这次哪怕输了,下一次其他国家来,我们至少会知道该怎么做。”
发生在入世保护期结束之际的这一反倾销诉讼被认为是过渡期结束时刻的最后一辩。奥康聘请的有“反倾销第一律师”之称的蒲凌尘认为,要在这样的官司中胜出并不容易,难点在于要证明两点:一是欧盟对中国皮鞋反倾销的立案、调查和裁决过程中,都存在与WTO规则和欧盟反倾销法不符的缺陷。二是要能够证明奥康是按照市场经济运作,有资格获得市场经济待遇。
朱崇坤律师指出,反倾销诉讼看起来是坏事,但反过来也可以暴露出制鞋企业自身的诸多问题,比如有没有完善的财务记录,有没有按照欧盟要求,对出口的每一批产品进行价格、成本记账等等。朱崇坤认为,如果积极看待反倾销的话,它应该是欧盟对中国企业在管理和财务制度上的一次“体检”,而积极应诉则是主动接受“体检”。
朱崇坤律师进而指出,只有那些长期规范经营的优秀企业,才可能禁得起反倾销诉讼的考验。它要求企业产权明晰,不受政府控制,自由决策采购生产要素;会计规范记账,实行独立审计;成本、资产价值不受非市场经济因素扭曲;企业的经营性和持续性受《公司法》和《破产法》保护等等。
“奥康既然敢于站出来,这就是底气!”奥康集团宣传部负责人的回答掷地有声,而早已看淡成败的王振滔则将应诉反倾销当成了奥康必须修炼的一项基本功——“即使我们输了,也能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毕竟我们加入WTO时间比较短,对国际游戏规则不是很懂,反倾销早一点出现,我们可以早一点学会WTO的游戏规则。”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