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圈子里对制定企业和企业家维权法的呼声越来越高,并要争取在两年内立法。但要使这项工作很快见成效也并不那么容易,在全社会范围内真正形成保障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制环境和土壤还很任重而道远。
现实表明,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WTO后,国内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企业的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目前企业改革处于全面攻坚阶段,涉及利益的调整,一些矛盾可能激化,企业家面临的压力更大。由于社会对企业和企业家存在着片面的认识,许多企业家不能在一个安宁、和谐的环境中工作,导致侵害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现象曾经大量发生。当前维护企业和企业家权益方面的法律虽有改善,但仍不十分健全,尤其是维护企业家权益方面立法严重滞后是包括立法机构在内都已经承认的现实情况。企业家们迫切希望这种现实得到改变。
然而,以立法形式来维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前提是要有广泛的社会共识。一部法律代表的是整个社会的声音和意志,它在产生之前必须要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共识。
目前,尽管要求制定企业和企业家维权法的呼声很高,但基本上还都是企业家、企业和民间协会等圈子里的声音,相关政府执法部门以及对企业和企业家产生重要影响的地方党政领导们或许认为并不需要急于这样做,整个社会对通过立法来维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停留在自发状态,并没有完全走向自觉。
因而,处在圈子里的企业家、企业和民间协会不仅需要主动加紧工作,更需要加强和扩大宣传,使社会各方面特别是政府部门和立法机构体会到维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深远影响,让他们认识到尽快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最终使圈子里外都达成高度一致。只有这样,企业家、企业和民间协会等的意见和建议才会形成共识,共识才能变成法律。
而要通过法律构架在全社会真正形成维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环境的关键是要有清晰的思路。做任何事情都要进行精心运筹和准备,它的成功依靠于科学有序地推进。
如今全国虽然有数百家单位都发出了制定企业和企业家维权法的呼吁或建议,并已经有三、四个省市通过形成了地方条例,表面上形成了一定的声势,但实际很大程度上仍处于盲动状态,并没有步入科学推进的轨道,具有更高效力的全国性法律仍然身处深闺之中。因此,推动立法的机构和人士对立法要分几步走、如何走、法律要写进哪些内容、怎样选好着力点等要盘算清楚,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推进。
在目前情势下,做好企业和企业家维权工作的理想着力点就是帮助企业和企业家树立正确的维权意识,引导企业和企业家坚持按照“自律、自防、自维”的原则进行维权。企业和企业家要把自身的行为纳入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以诚信为本,符合法律规定和道德原则的事就做,法律明文禁止的行为和违反道德原则的事坚决不做;遵循法制原则和市场准则,完善内部科学管理制度和激励与制约机制,尽力预防和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在自身权益受到不法侵害后,敢于和善于依法维权,充分运用法律所赋予的权利,不采取非法手段、不意气用事,以合法程序和手段同侵权行为作斗争。
维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有了企业的不断发展,才有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只有企业、企业家和全社会一步步共同努力,企业和企业家维权才能得以实现,企业才会经营管理得更好。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