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是福建省较大的水泥企业,国有上市公司,年产旋窑水泥300万吨。近年来,由于建材市场疲软、竞争日趋激烈、水泥市场价格跌幅较大,2002年首次出现亏损,经济效益跌入谷底。为此,公司领导班子从实际出发,高屋建瓴地紧紧围绕着改革发展做文章,仅用半年多时间就迅速走出低谷,扭亏为盈,再次大幅度盈利,实现了企业历史性的新跨越,走出了一条具有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鲜明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之路。
日前,记者采访了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盖小健。据了解,该公司去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00908万元,利润总额4549万元,税收8916万元,仅去年上半年就大幅扭转了2002年度亏损的局面,其中多项经济指标创下历史最高记录。
采访中,记者深深地体会到,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迅速崛起、脱困成功首先要归功于公司及时、正确地调整战略布局,紧紧地把握住改革发展这一关键因素,积极推进实施“三项制度”改革、向市场求发展、向管理要效益等一系列举措。
积极推进内部改革
据盖小健介绍,2002年公司的严重亏损,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内在的历史遗留问题等不利因素。面对这样不利的局面,公司迎难而上,大刀阔斧地推行内部改革,重点实施了两项举措,为接下来的扭亏增盈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首先是实施减员增效,以优惠的政策鼓励员工内部退养。公司将内退政策作为整个改革工作的切入点,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以全力推进公司的市场化进程。在这方面,公司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02年至今,共有1100名员工正式办理了内退手续,达到了平稳推进公司改革的目的。
其次是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全面实行新的人事、用工、分配制度。公司各个岗位全面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实行同岗同酬;人员全部重新竞聘上岗,通过竞聘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根据“精简高效”的原则,重新对各机构进行部门、岗位设置,一改历史沉淀的机构臃肿、分工过细和工作流程不合理的状况。
通过公司内部改革的不断加强,减轻了公司的包袱,增强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改革的深入,公司在巩固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进一步积极稳妥地推进有关产权制度等更深层次的改革。去年7月,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与当地民营企业合资2.5亿元组建福建省内水泥行业单线规模最大的熟料生产线的破土动工,开创了我国水泥界国有上市企业与民营企业联营创业模式的先河。
向市场求发展 向管理要效益
市场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抢抓市场机遇,充分发挥销售龙头作用,进一步扩大占有市场份额。公司根据近两年省内水泥市场需求逐步旺盛、价格逐步攀升的态势,密切关注每一阶段的市场动向,及时地做出有针对性的研究,对不同阶段、不同市场形势做出相应的营销策略,机动灵活地抓抢多年来难得的市场机遇。经过公司上下的不懈努力,公司总体营销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实现了利润的大幅度增长。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水泥市场由疲软转旺、价格大幅上扬的市场态势中,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认真履行供货合同,以诚信经营赢得市场,在多个重点工程项目供货中,保持价格稳定,力求做到市场突变,信誉不变。公司的这一举措,得到用户和有关政府部门的好评。对于公司拥有如此良好的信誉,我们翻开公司的“光荣奖状史”,不难发现,信誉来源于强大的根底。公司曾先后荣获中国建材工业经济研究会授予的“中国建材工业发展研究突出贡献奖”,全国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办授予的“国家倍增计划优秀项目”,福建省经贸委授予的“省百家重点企业”、“发展散装水泥先进单位”,福建省质量协会授予的“福建省用户满意企业”,省建材协会授予的“省建材放心产品”等荣誉,公司两品牌双双获得“福建省著名商标”的称号,“建福”、“炼石”两厂双双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称号。诸多荣誉是企业实力的体现,强大的实力又是信誉的保障。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依据市场形势、创新发展,用信誉保品牌,确保了公司向跨越式发展迈进。
走过了困境的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到了历史性的高度,力求高起点、高要求,狠抓管理,向管理要效益。为此,公司在全面推行夯实基础管理过程中,首先抓住财务管理这个要害,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落实全面预算管理,促进公司从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把预算管理从横向到纵向涵盖到企业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形成全方位的财务预算管理执行责任体系。建立起财务管理约束机制,把全面预算与目标管理相结合,与责任制考核相结合,强化成本预算,实行市场倒推,增强监督措施,确保企业效益目标的完成。通过强化管理,公司财务费用和营业费用明显较往年减支,收到较好的管理成效。同时,公司还在建立和实施质量(计量)、环境、安全“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利用已通过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实施“一体化”管理体系的良好条件,进一步完善、规范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促进了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在大力推行改革、夯实基础管理的同时,公司属下的“建福”和“炼石”两大水泥生产厂家采取技术革新、降本增效、开源节流的办法取得了可观的效益,这也成为公司去年扭亏为盈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见,降低成本、增收节支对于发展中的现代化企业,尤其是改革中的国有企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一点不仅体现了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更决定了企业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以人为本 培育企业文化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本,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领导班子对此有更深的体会,如果说是公司决策层的英明决策制止住企业曾经的困厄局面,那么只有人才的合力才能把公司拉出低谷,迈向发展的新空间。因此,公司特别重视人才的培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把人才实实在在地作为公司最宝贵的资源,用“心”留住人才。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为每一个员工设计职业发展计划和培训计划,培养各类后备人才,引进企业急需人才。营造适合于人才发展的机制和氛围,使人才创业有机会、做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
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还通过创奖活动,打造“求实创新,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精神。以争创质量管理奖为引导,拓宽视野,发现自身差距,形成一股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先进文化主流;以创奖为动力,引导企业关注市场竞争的焦点,重视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进而重视经营质量。通过吸收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创建学习型企业;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公司通过实施多项举措,不断强化、引导企业精神、企业核心价值观,力争使员工成为学习型员工,围绕着公司可持续发展,形成上下一心,同心同德,共谋发展的局面。
经历了2002年的首次亏损,又奇迹般扭亏增盈的探索发展中的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在短时间的盈亏经历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也启示我们,尤其是发展中的国有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外因抓好市场机遇,内因向管理要效益,围绕着企业改革发展这一重心,做好各个层面上的管理工作。
当最后谈到公司的未来发展时,盖小健表示:未来的市场竞争肯定更加激烈,还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但我们坚信,只要发扬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求实创新,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企业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企业一定会越办越好!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将与时俱进,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凝聚全公司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强化改革意识、发展意识,以竞争的心态迎接挑战,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一定能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在全国水泥行业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