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 正文

在国企中突围 一马当先实现义马辉煌

企业报道  2013-08-31 21:55:06 阅读:
核心提示:短短4年时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间,但在义马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义煤)却是改革脱困、创造出骄人业绩的4年。

  编者按

  短短4年时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间,但在义马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义煤)却是改革脱困、创造出骄人业绩的4年。在以董事长付树林、党委书记牛森营、总经理付永水为首的领导班子带领下,义煤人直面煤炭企业发展困境,搏击市场风雨,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目标,积极实施“抓两头,带中间,实施经济结构调整”的发展战略,内抓管理,外拓市场,深化改革,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快企业改革发展步伐,开辟出一条大型国有煤炭企业改革脱困、二次创业、再创辉煌的成功之路!

  希望本文能给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领导者们带来一些深层启示与思考。

  巍巍韶山,起伏连绵;清清渑水,奔流不息!

  在这曾经孕育出世界闻名的仰韶文化,流传着脍炙人口的“秦赵会盟”故事的神奇土地上,上世纪中叶以来,在新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煤海明珠跃升于中原大地之上,成为一道光彩夺目的风景!

  它就是全国520家大型国有企业之一的义马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沿着改革激流中扬帆煤海、搏浪向前的义煤人前进足迹追忆,我们为其领导者挑战市场的雄才伟略、赤子丹心与辉煌业绩由衷赞叹!

  沿着时代潮头迎击挑战、冲出重围的义煤人英雄足迹追问,我们为其创业者精神高地上激情燃烧的赤子深情、创业理想与昂扬斗志深深感动!

  奇迹属于那些逆境中依然执著心中理想的人!光荣属于那些激流中众志成城搏浪前行的人!未来属于那些平凡中高擎理想之旗昂扬奋进的人!

  义煤人就是这样一支逆境中崛起,不断创造奇迹,用理想开辟未来的光荣之师!

  此刻,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义煤,走进它的过去与未来、理想与现实,寻找这颗璀璨的煤海明珠的荣誉之源与精神之根……

  创业征途多风雨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面对世纪之交煤炭企业改革困境,义煤人以其奋然崛起的成功姿态,成为国有大型煤炭企业改革脱困、再铸辉煌的时代旗帜!

  义煤东临九朝古都洛阳,西接黄河明珠三门峡,北依滔滔黄河,陇海铁路、连霍高速、310国道横穿矿区,交通运输极其便利。煤炭储量丰富,煤种齐全,素有“豫西煤仓”之称,目前拥有陕渑、义马、新安、宜洛、巩义五大煤田,地跨郑州市、洛阳市、三门峡市所辖的义马、渑池、陕县、宜阳、新安、巩义6个县(市),现有11个生产矿和30多个生产辅助单位,职工总数5万多人,资产总值56亿元,年设计能力1146万吨,核定能力1056万吨,产品远销河南、湖北和华东等13个省区。

  义煤前身义马矿务局始创于1958年,伴随共和国成长脚步风雨前行。改革开放以来,义煤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不断自我挑战中实现自我超越,于1997年改制为国有独资企业。

  当义煤这艘煤海航船劈风斩浪、驶入世纪之交波涛汹涌的广阔海域时,更为严峻的挑战摆在义煤人面前!

  虽然早在1989年,义煤产量就突破年产1000万吨,但从1998年到2000年,受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严重影响,煤炭产量急剧下滑到600多万吨,和正常年份相比,减产近400万吨,企业一度亏损严重,由于经营困难,被列为国有重点煤矿最困难企业之一。1999年亏损2.25亿元,职工人均年收入也由最高时的8000多元降到4000多元。

  在这特殊艰难的日子里,1999年12月和2001年5月,河南省委先后两次对义煤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充实和加强。以董事长付树林、党委书记牛森营、总经理付永水为首的领导班子受命于危难,肩负起了带领义煤人扭亏脱困的历史重托!

  回顾上任之初,付树林告诉笔者,领导班子整整两个月时间深入基层调研,通过集思广益,最终形成了“抓两头,带中间,实施经济结构调整”的发展战略和“一年打基础,二年大变化,三年实现扭亏为盈”的总体设想。

  按照精心绘制的发展宏图,新领导班子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发扬“真心实意,真抓实干”的“双真双实”企业作风,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大打企业改革脱困攻坚战,企业发展不断步入新天地!

  2000年领导班子狠抓各项基础工作,学习淄博改革经验,深化产权制度和三项制度改革,加强经营管理,当年生产原煤671万吨,商品煤销售732万吨,经营总额10.2亿元,当年减亏1.28亿元,职工人均收入比1999年提高24%;2001年,积极开展“强化管理年”活动,坚持“扩销、增量、管理、改革、安全、提效”12字方针,抓源泉,强管理,练内功,拓市场,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当年原煤产量836万吨,商品煤销售900万吨,经营总额14.5亿元,补贴后亏损3474万元,减亏6206万元。

  但在成就面前,领导班子并未沾沾自喜,裹足不前,而是抓住机遇,乘胜追击,决心再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早在2001年第三季度煤炭市场初现转机之时,领导班子就开始酝酿2002年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还在这年9月,总经理付永水在基层调研基础上就提出要把义煤产量恢复到千万吨水平设想,并作为研究课题分析论证,随后又在10到12月份进行实战演习,为恢复千万吨生产水平提供了现实基础与领导者科学决策的依据。更加坚定了领导班子实现千万吨生产、重振义煤雄风的必胜信心!

  勇立潮头创新路 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

  面对世纪新征途上重重挑战,义煤人奋起直追,以锐意改革、搏浪市场的强劲姿态,开辟出一方发展新天地!

  2002年初,义煤领导班子审时度势,抓住煤炭市场好转机遇,在当年工作会议上,向全体员工发出“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二次创业,重铸辉煌,为再创千万吨实现整体扭亏为盈而努力奋斗”的进军号令,吹响了向千万吨目标冲刺的战斗号角!

  围绕这一目标,领导班子采取多种形式动员广大干部职工抓机遇谋发展,齐心协力创千万,狠抓原煤生产,加快结构调整,深化内部改革,强化经营管理,实施科技兴煤,加强党建工作,义煤上下精神振奋,焕发出勃勃生机活力,原煤产量节节上升,多种经营稳步发展,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职工生活明显改善,矿区安定团结,出现义煤历史上最好时期。

  2002年1月份即首战告捷,原煤产量突破百万吨大关,创历史最高水平。此后,月产量均保持在90万吨左右,确保了全年生产原煤千万吨奋斗目标的实现,全年共生产原煤1076万吨,销售1031万吨,一举扭亏为赢,实现经营总额20亿元,其中非煤产业6.1亿元,职工人均收入11900元(含补发工资),生产经营总值、煤炭产销量、人均收入等13项经济技术指标创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义煤领导班子直面资源性企业最终面临资源枯竭现实,积极实施“大多经”和“骨干带动战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实施债转股,优化资本结构,扩大融资渠道,提高资产效率,开工兴建了跃进电厂二期、观音堂电厂二期和氧化铝厂、碳酸钡厂等一批非煤骨干项目,初步形成“煤、电、铝、建材”一体经营、煤与非煤并重的发展格局。成立了由三家股东持股的新的义马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初步确立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了股东会、董事会、党委会、监事会、经理层,为形成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打下了坚实基础,企业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领导班子坚持科技兴煤,积极推进思路、机制、管理、制度等全面创新,在义煤再铸世纪辉煌的创业征途上展示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13年前,义煤依靠12个生产矿,40个采煤队创下千万吨产量,如今仅靠11个生产矿,20个采煤队创下相同记录,科技进步成为重振雄风的关键所在。

  通过合理集中生产,形成技术全面、能打硬仗的骨干队伍,使群体价值得到最佳发挥;生产方面优化组织,使人员、技术、设备综合效力得到充分发挥;领导班子还以先进技术和设备武装生产队伍,2002年义煤采煤机械化程度由过去的60%提高到72%,科技贡献率达到45%;领导班子还不断加大生产投入,如先后投入8000万元更新综采设备,投入2000万元用于开延工程,使主力矿井始终保持高产高效良好势头,为义煤腾飞插上有力翅膀!

  充盈的创新激情,使义煤迎来二次创业新辉煌!

  在思路创新上,领导班子提出开掘“一个源泉”,规范“两个市场”,把抓好煤炭生产、提高煤炭质量作为增进企业实力、推进扭亏脱困、促进企业发展、确保矿区稳定的根本源泉,用源泉产生的动力,推动经营形势全面好转;规范“两个市场”指针对企业经营出口(煤炭销售)和进口(物资采购)存在问题提出改善思路,牵住扭亏脱困牛鼻子,进而引发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形成转换机制增活力、强化管理增效益、完善制度抓落实的可喜局面。

  2003年,领导班子紧紧围绕“保千万,创佳绩,确保经济总量20亿元”奋斗目标,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安全生产和经济建设中心不动摇,再创佳绩:全年原煤产量突破了1100万吨,销售1120万吨,经济总量突破22亿元,有19项经济技术指标再创历史新高。

  征程万里足下始

  面对改革成就,付树林依然保持一颗冷静的头脑。他说,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的第一步。是的,在前方还有更大的光荣等待义煤人迈出开拓奋进的豪迈步伐!

  困境中冲出重围的义煤领导班子,乘胜追击,通过进一步加强国企改革力度,决心把一个更加繁荣、更加昌盛、更加充满活力与广阔前景的新型现代化企业引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立足实际,放眼未来的战略规划显然不是一代义煤人所能实现的。

  现任领导班子对此有着异常清醒的判断。但他们愿意以自己艰苦卓绝的奋斗,为义煤世纪崛起奠定下坚实基石。

  2003年4月,河南省改革工作会议结束,义煤领导班子随即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国企改革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以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为首的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组织下,义煤国企改革将驶入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新天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谈到发展战略,付树林认为中国企业家应注意学习国外先进经验,要注意发展规划的连续性,要有长远眼光。

  科学的规划、脚踏实地的奋斗以及国家对煤炭产业的政策调整与扶持,义煤领导者对行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付树林认为,义煤要想做大做强,光靠煤炭不行,要形成煤业与非煤业并重,含盖煤、电、铝、化闭式产业链,要从生产经营向资本运营转化,正是依靠一年来成功的资本运营,2003年义煤提前两年产值达到22亿元目标,更加坚定了领导班子深化企业改革、探索资本运营之路的决心。

  根据发展战略,领导班子提出以“煤、电、铝、建材”为主业,主业之外其他产业为辅业,展开企业改制:以产权为纽带,组建并规范以股份公司为核心层、控股子公司为紧密层、参股公司为协作层的公司管理体制。

  改制工作实行先主辅分离,后辅业改制。通过主辅分离,实现主业做大做强,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辅业分离搞活,突破单一投资主体,引入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企业综合素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加职工收入。在分离改制中实现国有资本增值。总体目标是2—3年内完成改制。使义煤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多元化经营,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促使企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企业实力进一步加强。

  乘西部大开发东风,义煤决策者更把投资眼光指向煤炭资源丰富的中国西部,在青海设立“义海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国内率先在青海投资开发的煤炭企业。实行煤电联营。充分表明了义煤决策者开放的视野与改革的决心。目前,投资4亿元的新义煤矿、投资4.8亿元的跃进2×50mw电厂、投资1200万元的金属纤维网厂以及氧化铝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之中。

  2004年初,三门峡地区的煤炭资源进行整合,全部由义煤兼并开发,增加了企业发展的后劲。

  继往开来的义煤领导班子如今蓝图在胸,计划2007年产量达到1500万吨,2010年实现2000万吨,产值50亿元发展目标。很显然,在这场国企改革的历史性征途上,义煤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无畏挑战、锐意改革的义煤人必将凭借其顽强进取的拼搏姿态与目光深远的胆识谋略使这只壮志凌云的煤海雄鹰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文化为魂创业路

  “不重视企业文化的企业家不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煤海激流中,义煤人为世界奉献出的不仅仅是滚滚乌金,更有那煤海搏浪中青春如火般激情燃烧的奉献之歌,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深情咏叹!

  付树林在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

  “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经济发展的灵魂、政治稳定的基石、凝聚人心的黏合剂,为实现整体奋斗目标服务。我们要‘因地制宜’,探索企业发展战略、先进的思想理念、经营理念、科学管理思想,确立正确的企业文化建设目标。”

  正是由于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与身体力行,义煤在4年改革脱困与创业新征途上洋溢着勃勃生机!

  领导班子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综合反映,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是凝聚职工思想、激发职工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把它看作不断增进干部职工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任务来抓。通过不断提高职工文化素质,真正做到职工爱岗如家,推动企业全面发展,使义煤人都能自觉、全力塑造企业文化。

  为使企业文化建设沿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发展,义煤相应制定了一系列企业文化建设制度,如企业文化建设规划、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意见等。与此同时,领导班子还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宣传力度,使广大职工在义煤改革脱困、再创辉煌、“超千万”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为企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领导班子还通过加大环境建设力度,使整个矿区达到绿、亮、净、美标准,为职工创建整洁、卫生、秩序、文明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另一方面,领导班子通过加强硬件和阵地建设,全面提高职工文化素质,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全面发展。义煤现拥有自己的剧团、文工团、管乐队、舞狮团等文化团队,拥有矿工报、义煤网站和十几座有线电视站以及30多个广播站。基层各单位也结合实际加强企业文化硬件和阵地建设。耿村矿在提高经济建设同时,投巨资修建职工体育馆、职工游乐园、图书馆等文化设施,每逢重大节日,各单位都充分利用文化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使义煤人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为改革脱困、重振雄风开掘出不竭的精神动力之源!

  领导班子在确保职工收入整体增加的同时,又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了“两比三争”活动和“春风进万家”活动。2003年中秋节前夕,公司又组织集团科级以上干部捐款和从工会经费划拨的方式筹集资金为2000名困难职工家属及其子女办理了意外伤害和医疗保险,构建了困难职工人身保险体系。逐步在义煤构建起具有义煤特色、基本健全完善的困难职工帮扶救助机制。公司党委书记牛森营和党委一班人,站在讲大局、讲政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带头深入困难职工家庭访贫问苦,从解决具体困难做起,把排忧解难措施落到实处,2000多名科级以上干部与2322户困难职工结成帮扶对子,累计为困难职工家庭送去帮扶金500多万元、米面8000多袋、食油10000多公斤,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实际问题700多个。义煤还积极改善职工生活条件,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解决职工的吃水难、行路难、就医难的问题,受到了河南省委高度评价,在河南省帮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义煤做了典型发言。

  如今,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义煤人迎难而上,激流勇进,搏浪前行,奋勇攀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世纪征途上,义煤全体职工万众一心,以坚定的信念、昂扬的斗志,围绕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目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决心把义煤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大型国有煤炭企业,为国家的繁荣、文明、富裕、稳定做出新贡献!

  尾 声

  胸怀凌云志,再攀新高峰!

  在以董事长付树林、党委书记牛森营、总经理付永水为首的领导班子带领下,4年改革脱困,取得骄人业绩的义煤人,必将乘着党的十六大带来的国企改革春风,直面中国加入WTO后日益激烈的国际挑战,再绘创业蓝图,开创出更加辉煌的发展之路!

  □杨少华 胡 萍 赵 峰/文

  =========================================================煤电钢运多方共赢 直达专列增幅惊人

  □本报记者 缪 舢/文

  2004年2月17日,北京新时代大酒店二楼会议大厅冠盖云集,由铁道部组织的14个铁路局运输部门代表和全国100多家大型工业企业的原料供销部门负责人在这里签订2004年跨铁路局大宗货物直达专列开行协议。此次会议共计签约171列,比2003年度84列多出1倍多,增长幅度突飞猛进。

  据悉,今年直达专列规模扩大缘于去年年底席卷大半个中国的煤荒危机。当时,有21个省市因为煤炭供应不及时电厂被迫拉闸限电,个别地方不仅生产企业用电受到限制,就连居民用电也得不到保证。不过,就在各地手忙脚乱为了煤炭采购运输疲于奔命之际,有一批企业却幸免遇难,独身江湖之外,因为它们与煤矿、铁路结成一体,共同执行早已签订的煤炭直达专列开行协议。

  经此一役,直达专列名声大噪,众多企业为之倾倒,纷纷申请加入直达专列行列。

  煤电钢追捧

  引人注目的是,在签约的171列直达专列中,作为发货方,煤炭企业占了绝大多数,共安排131列;作为收货方,电力用煤专列79列,为最多的一个品种,占总数的46%。有数据表明,2002年开行的电煤专列为28列,2003年增加到42列,增幅为50%,而今年的增幅却高达88%。不单在电煤专列上演惊人一跳,钢厂用煤专列也是如此。2004年签约的钢煤专列有34列,比往年大幅提高,占今年总数的20%。

  中能电力燃料总公司是国家电力系统负责煤炭统一采购的单位,总经理解居臣在此次签约大会上表示:“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影响下,2004年电力需求预计将增长12%,但结果肯定还是要超过的。”他说,今年以来虽然电煤供应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但由于需求旺盛,目前仍然有15个城市出现拉闸限电现象。

  随着一批火电机组今年投产运行,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将会有所缓解,但同时又带来对电煤供应新的增长要求。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负责人分析,2004年电力新投产火电机组2600亿千瓦以上,相应增加电煤供应需求6000万至7000万吨。该负责人估计,钢铁新增煤炭需求将达到3000万吨。

  钢铁业去年的增长也是历史性的,产量达到2.2亿吨,第一次突破2亿吨大关,我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突破2亿吨的产钢国家。不仅如此,由于国内企业生产的部分产品质量和品种满足不了需求,去年我国还从国际市场上进口了3800万吨。钢材市场蓬勃旺盛的一幕在2004年还将续演。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预测,2004年我国钢产量将达到2.6亿吨,比2003年增长16.9%。不过,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在欣喜之余也担忧:由于国内近两年新上的钢铁项目大多集中在下半年投产,因此,下半年铁矿石、焦炭等生产原料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激化。

  铁道部极力推崇

  供需矛盾很快反映到了连接供需之间的重要环节铁路运输上。然而,铁路自身也有难言之隐。中国铁路有一句让所有铁路人为之自豪的话——“我们用世界铁路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世界24%的运输量,中国铁路平均负荷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但这句话隐含的另一层含意却令人酸楚,中国铁路运输是在超负荷条件下实现的。进入重工业化时代,对原料消耗的增加同样对铁路运输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制约铁路运力的瓶颈问题更为突出。

  在2月22日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强调,铁道部一方面要搞好新线建设,同时还要靠内部挖潜扩能,缓解当前运力紧张的状况。据铁路运输专家分析,外延扩大再生产十分必要,不上一批新的路网建设项目就难以从根本上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但由于铁路新线建设周期较长,真正建起来至少需要3年时间。2003年全国国有铁路完成货运量19.91亿吨,今年计划增加到20.7亿吨,而外部运输能力短期内无法扩大,只有致力于抓住内涵扩大再生产,最大限度地提高运输效率,才能更多地满足社会需求。

  据了解,去年铁路增加的1.2亿多万吨运量主要是煤炭、冶金、石油、粮食四类大宗物资,而这些大宗物资的产地又主要在东北、华北和西部大部分地区,大宗物资的消费却集中在东部、南部和中部地区。铁道部运输局副局长傅选义说,铁路具有运能大、成本低、全天候、安全的特点,这种长距离、大批量、重质货物最适合的运输工具就是铁路。在公路和民航运输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之下,铁路有着无可比拟的自身优势。为了充分发挥铁路运输优势,减少货物在途时间,铁路运输部门开发了直达专列,即实行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定价的货物列车,从发货单位装车一路通行到收货单位卸车快捷方便,是一种真正的“门到门”的、既能满足个性化需求,又能大批量运输的物流高级形式。此外,直达专列的开行为采购企业原料供应的稳定有序提供了保证,企业从此可以减少库存,从而为企业生产节约了客观的流动资金。

  铁路开行直达专列,企业满心欢喜并抱以更多期待,铁路也有了稳定的货源和车流,加速了车辆周转。这是一个“双赢”的模式,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直达专列迅速地发展起来。自2000年开行以来,过去每年均以50%的增速一路高歌,今年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104%。在目前铁路运输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国民经济需求的状况下,直达专列是提高运输效率的一项重要措施。从某种角度讲,它代表了铁路货运的发展方向。

更多专题
创新成就大业

品牌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员工价值大小的充分体现。

以“绿色”战略展腾企业

品牌是一个企业实力的象征,是一个企业的生命,更是一个企业信誉、荣誉和能力的真实写照。黑龙江省火电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