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 子 运河矿人用自己的心血与汗水、智慧与聪颖在黑色的煤海里辛勤耕耘、艰苦创业,并在煤炭行业中树起了一面鲜明旗帜。运河矿人正用自己满腔的热情继续谱写着靓丽的人生之歌。
一、规范管理初见成效
山东济宁矿业集团运河煤矿有限责任公司是1995年8月开工兴建、核定生产能力150万吨/年的现代化矿井。济南煤矿设计研究院在《山东省济宁运河煤矿初步设计说明书》中关于地质特征一处中特别指出:“运河煤矿井田位于济宁地堑西北部,全区呈宽缓褶曲构造,北部边界地带受断层影响倾斜变陡,局部可达20度左右,地层走向为北北走向。井田地质构造较复杂,特别是断层较发育,区内主要断层的展布方向以近东西方向为主,井田内有断层38条,其中落差大于100米的7条,30至100米的14条,小于30米的17条。断层互相切割交叉,严重影响采区的正常划分和工作面的布置……”所以,自1999年5月投产以来,因井下地质条件复杂,断层密度及落差都大,每年产量都在百万吨左右徘徊,一直没有达到核定生产能力,达产成为运河煤矿多年的夙愿。
2003年初,郎加平任济宁矿业集团运河煤矿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殷然任党委书记,徐方举任总经理,李艳丽任工会主席。他们上任伊始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带领全矿干部职工在2003年内完成年产150万吨的任务,达到矿井核定生产能力,了却多年来达产的夙愿。然而事情的开端并不是多么顺利,一大堆困难和问题需要领导班子做出决断:两个采场都需要搬迁转入新的采场,人员的组织、设备的配置、运输安装等环节都需要科学地运筹,稍有考虑不周就会影响全年任务的完成。新的采场地质条件如何,会不会出现像以往那样遇到大落差断层的“阻隔”,煤炭市场运行态势如何,会不会出现大起大落,不少员工内心带着疑虑在等待着、观望着……千头万绪的工作先从何处入手?领导班子很快做出抉择,第一步首先从干部工作作风和员工劳动纪律入手,第二步从规范管理着手,与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并轨,第三步……郎加平在一次干部会上说,“干部工作开好头,员工干的有劲头,没有铁的纪律,就没有过硬的队伍;没有严格的制度,就不会有企业的发展壮大。更不会完成预定的产量目标。所以,必须实施干部抓工作作风,员工抓劳动纪律活动,要抓出干劲,抓出成效。”一场自上而下地“干部抓作风,员工抓纪律”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干部作风浮飘现象没有了,软、懒、散现象不见了,员工早走晚来的现象没有了,脱岗、睡岗现象不见了,干部员工作风迅速转变,给企业注入一股活力,使员工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疑虑观望的员工带着憧憬和干劲投身到本职工作中去,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与此同时,ISO9000质量认证工作也顺势展开,“以顾客关注为焦点”的八项原则随即确定;从基础工程的开拓、材料配件的购置,到煤炭生产运输的各个环节,全部围绕达到顾客满意确保煤质这个中心目标。对新的采场在接续上进行科学编排和规范,尽可能躲过暗藏的断层进行反复优化论证,做出了厚薄采场同时生产的接续方案。作风建设活动激活了干部员工的干劲,质量标准化工作规范了管理手段和操作。两个新采场相继安全快速地完成挪移,生产工作很快进入煤质稳定、产量均衡上升的良好局面。
二、先进的企业文化打造出员工凝聚力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必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稳立市场,才能在市场运行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就要靠先进的企业文化,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就能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敬业精神,企业文化建设于是摆上了董事长郎加平一班人的议事日程。运河煤矿的绝大部分员工是本市人,地处孔孟之乡,古运河之畔,长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千百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影响着员工们的言行,左右着他们待人处事的准则。建设什么样的企业文化,确定什么样的企业精神使他们进行认真的思考。初步的企业精神和经营宗旨方案出台之后下发给全体员工进行酝酿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或建议。经全体员工酝酿讨论,最终确定“创新、发展、奉献”的企业精神和“和睦、和谐、诚信、敬业”的企业文化理念。在一次会议上,郎加平说,“我们大家工作在一起朝夕相处其实就是一个大家庭。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必须和睦相处,古人有句话说得好‘家和万事兴’,无论大家庭也好,小家庭也好都是一个道理,和睦相处不是什么原则都不要了,而是在大事上讲原则,小事上讲风格的情况下,各司其职、各行其事做好本职工作。使工作和生活在节奏上达到和谐有序。待人处事必须讲究诚实有信,建功立业的基点就是爱岗敬业。作为我们的大家——企业来讲,如果不时时创新,就要落后,就会被市场所抛弃,创新是企业在市场得以生存的动力,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为社会做出贡献。”员工的认同,目标的一致,干部员工的干劲形成强劲的合力,能够促使企业快速发展,能够抗击市场带来的风险。用“文化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很快得到了验证。2003年4、5月间,“非典”在全国部分地区发生蔓延,疫情就是命令,不能容许有丝毫的懈怠和差错。然而,生产也不能停止,停止生产将会无助于社会的稳定。于是,党政领导班子做出决定: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生产经营,促使产量效益不断攀升。全体员工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自觉性,积极响应号召,一方面认真执行有关防“非典”的制度,减少外出倡导文明,一方面坚守工作岗位,恪尽职守,加班延点多做贡献。不但产量效益没有出现下滑,与2002年同期相比,还有大幅度地提升。第三季度属高温酷暑季节,也是煤炭销售的淡季,“非典”疫情尚未完全解除,销售人员就积极北上南下,了解煤炭供需信息,调查市场销售状况,寻求新的合作伙伴,防止煤炭库存积压。在炎热难耐、销售淡季的情况下,不但没有造成库存积压,8月份反而创出月销煤27万多吨的历史最好月销记录,出现了淡季热销顾客纷至的感人场面。在500米深的井下,一线职工克服地质条件复杂、小落差断层多的不利局面,科学推进,精心施工,使产量稳中有升,创出月产16.4万吨的好成绩。
三、追求卓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003年是济宁运河煤矿好事连台的一年,截至2003年12月31日,原煤产量突破155万吨,达到矿井核定生产能力,原煤人员效率达到28.6吨/工,全员年劳动生产率达20.2万元/人,产值2.9亿元,创利税1.2亿元,利润达7500多万元。单身职工宿舍在旅馆化的基础上全部配上21寸彩电,职工福利待遇在2002年的基础上整体增长15%,人均年收入大幅上升。也就是这一天,北京传来消息,济宁运河煤矿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工作,标志着该矿各项管理工作全面进入规范化阶段,必将对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面对喜人的成果、耀眼的业绩,郎加平等领导班子没有在成绩面前陶醉,他们清楚地认识到煤炭是不可再生性资源,而地下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单纯追求高产量未必能带来高效益。企业今后的发展道路必须走低投入低产量高效益之路。因而,他们把今年的工作重点放在质量和效益方面,力求打造优良的煤炭精品工程,把矿井的安全生产、质量标准、经济效益等指标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企业生产由单纯追求数量转向追求企业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们准备在管理方面不断创新,体制方面不断优化,在节支降耗、革新挖潜方面大做文章,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又将取得丰硕成果,不断织出新的华章。
品牌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员工价值大小的充分体现。
品牌是一个企业实力的象征,是一个企业的生命,更是一个企业信誉、荣誉和能力的真实写照。黑龙江省火电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