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企业跨地区经营及合作日渐增多,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也已初具规模。而长三角金融一体化建设,是适应经济一体化的客观需求,是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然而,现行的金融体制已经阻碍了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于是,长三角地区金融联动构想正在加速推进、市场“围墙”正被打破、共同遵循的区域规则正在酝酿。
政策壁垒
长三角存贷款增量占到全国的1/3,但是该地区正被“政策壁垒”捆住了手脚。所谓“壁垒”,是指由于行政区划、金融监管和金融机构内部垂直管理所造成的金融资本的割裂状况。80%的浙江中小企业渴求资金,而上海银行业却承受着几千亿元的存贷差压力。
由于行政区划、金融监管和金融机构内部垂直管理,长三角地区一直存在金融资本断裂的状况。据统计,目前长三角经济总量已占全国的17%,区域内银行客户的经营活动已经打破区划的藩篱,但“政策壁垒”则严重阻碍了金融资本的流动。尽管中小银行和外资银行跨区域经营的特点十分突出,但占70%—80%市场份额的国有商业银行因为机构多、摊子大,各分行基本处于独立经营的状况,跨省市合作及跨行合作阻力重重。
一位业界人士说,浙江有大量民营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而上海又存在着巨额的存贷差,两地在资金上取长补短已势在必行。然而,由于金融机构本身管理体制的限制,在不同省市之间调拨资金,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营业部一位副总经理说,外资银行的经营策略对行政区域划分色彩分明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格局产生了冲击和挑战。2002年3月,南京爱立信凑足巨资提前向南京工商银行、交通银行还贷19.9亿元,转而向花旗银行上海分行贷回同等数额巨款。虽然“爱立信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银行具体业务的竞争,但对于整个长三角的金融业却产生了巨大震憾。金融界开始反思,长三角全方位金融合作已是箭在弦上、势不可挡。
合作蓝图
早在2003年初,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提出的“长三角金融合作”研究课题,就得到上海市政府及人行南京分行的高度关注。经双方沟通,两地决定共同承担这一项目的研究。2003年4月15日,上海、浙江、江苏两省一市人行负责调研的官员召开封闭式会议,共同研讨长三角金融合作框架。这次会议确定了对长三角调研的工作安排。这一调研项目是推动长三角金融合作的一个重要步骤,调研的最终结果将形成一份研究报告,并提交给有关决策部门,报告中将搭建长三角金融合作的主要框架。
据称,正在构建的长三角金融合作框架,区域内的金融合作将达到新的高度,资金、人才、信息的自由流动,将极大的促进整个区域的快速发展。首先,区域内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等金融平台组建区域性的中心,资金在区域内可以畅通无阻的流动。其次,将建立长三角区内金融领域的信息共享系统,对企业的资信评估等形成统一标准,并构建统一的金融产品研发中心,将区域内的金融产品的研发集中起来,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事实上,长三角地区银行的信息和资金联动呈现出风生水起的加速状态,一些商业银行早已将目光聚焦在本行内部系统的跨省市联动上,这种联动既有区域性银行之间的跨省市联动,也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发自系统内部的整合联动。2002年7月,中国银行建立华东信息中心,苏浙沪三地的中国银行已经着手研究如何为客户在长三角经济圈内的经济活动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而建设银行在总行的协调组织下,苏浙沪三地五行已经开展了信息交流和沟通,联手营销、统一授信额度、组建销售网络等合作。光大银行在上海开设华东区审贷中心,以便更有效地参与长三角经济合作。华夏银行则明确设立苏浙沪三地六家分支行整体联动的模式。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已经将触角伸展到长三角的各个地区,建立超过200家的分支机构,金融业务迅速扩展。
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负责人认为,现阶段促进长三角金融合作的措施,是建立合作机制。在构建长三角金融合作框架时,需要组织监管机构之间的联席会议,尽量减少监管机构对于金融合作的阻碍作用,起到协调和沟通的作用。要建立适应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的经营管理模式,区域内的各家分行必须加强金融合作,实行客户资源共享、网点共享、信息共享。可借鉴国外先进商业银行的经验,建立一支跨区域的客户经理协调机制。统一服务政策、服务标准、业务权限。对于集团客户,由总行牵头,根据客户类型、规模、资信程度等统一授信、区别对待。在区域客户的信息共享上,要建立内部征信系统,构筑风险防范区域联防体系,以有效控制跨区域客户的违约风险。
均衡利益
长三角两省一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发出的共同促进金融合作的声音,是各个行政区域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意愿的和声,但却因各怀心事而曲调不同。
有关专家表示,上海的目标是打造国际性金融中心。长三角内部的金融合作将促进一批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将总部迁至上海,各种高级金融人才也将汇聚于此。目前,宁波、金华等多家信托公司的业务总部已迁至上海。为此,上海显然会将金融服务业作为首要的发展方向。
江苏省则更加注重本省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人行南京分行有关专家表示,江苏的南北差异较大,北部地区仍然比较贫困,促进全省范围内的均衡发展是当前的主要工作。而且江苏省政府也更加注重金融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服务作用。这位人士指出,江苏在长三角地区的定位是区域性制造中心。对于江苏来说,促进长三角金融合作,就是要金融业更好地服务于产业结构调整。如苏州已经获得从上海迁入的多个制造业项目。
而民营经济更为雄厚的浙江省,则更为积极地推动长三角金融合作。浙江省某官员指出,浙江积极促进与长三角地区的金融合作,希望利用上海国际性金融中心的优势,通过上海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浙江,促进浙江民营经济更上一层楼。而浙江多家公司在沪上市融资,两地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的合作,将使得浙江公司的融资渠道更为通畅。
然而,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谁来主导长三角金融合作,是政府、金融监管层还是市场力量?
金融专家表示,由银行同业公会出面、政府提供法规和政策支持的办法来化解“壁垒”,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不过,以同业公会的地位、作用和经验来看,担此重任需要磨合的地方还有很多。尽管对推进金融合作的意愿相当明确,但长三角地区金融的真正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据透露,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曾表示要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其中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公司,业务范围将不仅仅是涵盖整个长三角地区。而浙江、江苏也提出要组建省级金融控股集团。
业内人士认为,类似金融控股集团的产生,尽管对于增强竞争力、提高金融机构实力有所帮助,但彼此的竞争有可能产生对金融融合的不利影响。由于商业银行各省分行直接对总行负责,本省内的金融业务成为该省分行高层的业绩考察关键。因此,组建区域性总部更加有利,但这种调整的制度成本太高了。
行长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认为,对于好事多磨的长三角金融联动来说,关键是利益均衡。上海在长三角金融圈的龙头地位只是一个地区中心,而非利益中心。区域金融联动带来的收益不光归上海所有,整个地区都有权享受到这一利益。长三角金融合作是一项长久之计,利益的不均衡发展会导致合作的短期效应。因此,如何权衡上海及其它城市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是长三角金融合作的一大关键问题。
对于长三角金融合作,一直以来关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建设的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长乐表示谨慎的乐观。他认为这是非常好的开端,但仍是权宜之计,根本的问题还在于金融制度的创新。金融合作尽管能够开创共赢局面,但现行金融体制、金融政策及银行的管理模式却是一道道难题。展望未来的工作,应尽可能绕开政策障碍,先从比较容易的做起,如银行贷款之类。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