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未来2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将会是什么样?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
林毅夫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完全有可能保持和过去25年大约相等,即每年8%—10%左右的速度。当然会有所起伏,但是总体上来讲,保持8%—10%的速度是完全可能的。
研究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是看三个方面:第一是这个国家要素增加速度的可能性是多少。要素当中,土地是不会增加的,劳动力增加受人口制约,重要的是资本的积累速度可能会怎样;第二是产业结构增加的可能性是怎样的。同样的要素用来生产从附加值比较低的产品转移到附加值比较高的产品的时候,即使各种要素不增加,经济也增长;第三是技术。同样的产业,技术水平提高了,经济也能发展。
在上述三个方面中,技术最重要。
第一点,资本增加的可能性受技术的变迁制约。如果技术不提高,不断地增加资本,会产生投资报酬递减,投资的意愿会越来越低,所以投资的意愿有多高,决定于这个经济技术变迁的速度有可能多快。
第二点,结构变迁的可能性同样受到技术变迁的制约。如果没有新的技术,就不会有新的附加值更高的产业部门;如果技术变迁快,新的高附加值的部门不断涌现,经济增长就可能从结构变化当中获得很多机会。
技术变迁有两种来源,一是自己发明,一是引进。跟发达国家收入水平的差距,其实就是技术水平上的差距。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到底应该用哪种方式来取得技术的变迁比较好呢?关键要看成本。引进技术,相对来说,投入是低的,风险也是小的。实际上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否真正地利用技术差距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就在于能不能很好地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引进外国的技术,快速推进技术创新。
日本和四小龙为什么二战之后能够成为真正赶上发达国家或者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新兴工业国家呢?关键在于,它们都在发展的某一个阶段,比较好地利用了比较优势,比较好地利用了引进新技术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有多少新技术是日本发明的?不能说没有,但是比重不大。
对中国来讲,实际上也是这样的。我们在1978年以前是封闭经济,很多技术不能够从国外引进,只能自己发明。固然卫星可以发射了,原子弹可以试爆了,但是技术更新的成本非常高,所以中国在1978年以前经济发展的速度非常慢,质量也不好。从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开放经济,开始从国外引进新技术,所以中国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
由此引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国走技术变迁的经济发展道路尽管是对的,但这条道路还能走多远呢?
一般来说,理论只能告诉我们这条道路的影响是正的还是负的,这个影响的量有多大,这个影响能有多远,我们只能从经验来看。倘若从经验来看,日本是个很好的可以作为比较的经验。中国现在的经济跟日本1960年前后的那段时间相接近。从几个指标来看,比如生命预期、婴儿死亡率、恩格尔系数等等。1960年,日本男人的寿命68岁,女人73岁,中国在2000年的时候男68岁,女72岁。还有另外一个指标,婴儿死亡率,其实也包含卫生条件。日本在1960年婴儿死亡率是3.1%,中国在2000年的时候也是3.1%,在同一个水平。再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1960年,日本农业占GDP的16.7%,中国在2000年是15.9%。另外一个指标是恩格尔系数。日本在1960年,城市里每个人每赚100元消费38.8元在食品上面,中国在2000年是39.2元。从这么多社会指标来看,中国现在的经济大体相当于日本在1960年的时候。日本从1960年开始同样的高速增长,而且维持了将近30年的增长,到1988年的时候,日本人均收入赶上美国。
林毅夫认为,从日本的经验来看,加上人民币的币值变化,到203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一半不是不可能的。如果到时达到一半,中国人口是美国的5倍,中国的整体经济规模将是美国的2.5倍!这个市场当然会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场,这个市场也是所有投资者所希望有的市场。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