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煤炭产运销关系的改善
开通煤炭直达专列的积极意义远不止在于提高效率的现代物流上。
据一位资深铁路运输专家介绍,长期以来,我国煤炭供需市场变化莫测。一段时间煤炭供过于求,煤矿生产出来的煤炭大量积压销不出去有的甚至自燃企业到处寻找用户、四处求人甚至压价销售这时煤炭用户成了“上帝”。又过了几年煤炭出现供不应求,煤炭用户没有煤烧,等米下锅,昔日的“上帝”们开始放下架子去煤矿要煤、催煤,而煤矿则借机抬高价格,也过一把“上帝”瘾。正因为此,无论市场如何变化,煤炭供销合同兑现率一直不高。
更糟糕的是,由于合同兑现率不高,煤矿和用户都抱着“东方不亮西方亮”、“多个朋友多条路”的思想四处撒网,多方订货。“有的电厂每年耗煤300多万吨,竟有几十个甚至近百个供货人。”该人士说,“铁路运输部门为此大伤脑筋,如此多的发货人供应一个厂家,同时又遍布各地,到达卸车量很难掌握,所以常常造成燃煤用户重车积压,浪费了本已十分紧缺的运输能力,也影响了煤炭产销合同的执行。结果必定使兑现率进一步下降,订货更为分散,以致形成恶性循环。”
他说,直达专列的开行有效地提高了供销合同的兑现率,哪天哪列为何落空?是因为没有煤装还是没有空车或是用煤单位不卸车?所有情况清清楚楚、责任一目了然。由此终止了产、运、销各方对合同兑现责任划分的争吵,改善了产、运、销各方的关系,为煤炭订货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
2001年6月27日,时任铁道部副部长的刘志军在“现代物流工作座谈会”上曾高度评价“五定”班列,称“是我国铁路货运史上的一次重要突破”。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煤炭直达专列的开通对煤炭价格体系的改革不亚于一场“革命”,整个社会交易成本得到降低。
现在要问的问题是,既然铁路直达专列降生不久就受到普遍赞誉,集多种光环于一身,那么作为一个新产品,它未来的市场空间有多大?
直达专列的黄金时代
傅永水相信未来铁路直达专列运行的空间广阔,因为“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企业的法制观念加强,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越是需要这种高效的、规模化的同时又满足个性化的原辅材料供应模式来适应大生产的组织要求。”
这个判断无疑是前瞻性的。一个显见的事实是,直达专列凸显出的“五定”优势让今年冬天煤荒危机中饿得嗷嗷待哺的企业为之倾倒,众多尚未开通的企业不想坐以待毙,纷纷希望加入明年直达专列的名单中。
记者从海螺水泥了解到,在对长三角扩张布局接近完成后,海螺水泥已经将触角伸向中国经济增长另一块极富活力的珠三角地区,开始新一轮的扩张风暴,王建超预计明年的煤炭需求量将达到700万吨。可以预料,如果没有新开通的直达专列作保证,在未来两年煤炭供应市场仍然紧张的环境里,海螺水泥整体扩张战略很难按原计划实现。据王建超介绍,他们正在向铁道部申请新开兖矿到海螺水泥每天一列的直达运行线,另外请求将义马煤业到海螺水泥的一天一列增开为两天三列,但最终能不能获批,现在不得而知。
义马煤业运销公司总经理梁西京则希望铁道部再开发出三天一列的直达专列:“有的用户需求量达不到一天一列或两天一列,但符合三天一列的条件,能否增开三天一列的新产品满足一定规模的客户需求呢?”
在11月25日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的电视电话会议上,铁道部副部长胡亚东在会上允诺明年将增加煤炭直达专列的比重,提高车辆运行效率。据悉,跨路局的煤炭直达专列近两年发展势如破竹,2001年时直达专列运行线为36条,到2002年增加了50%达到54条,今年开通84条比去年又增长55%,观察人士预计,明年开通的增长速度还会高于今年。
毋庸置疑,我国煤炭直达专列正在驶入一个大发展时期。
绿染田野的五月,七星农场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播种的秧苗展示着现代化大农业的豪迈...
为了确保获取的信息是准确的,要先设计出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容易就其要素设计调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