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联盟热点>> 正文

钢厦之子

中国企业报道  2013-03-20 15:53:14 阅读:

  鲍广鉴对钢厦情有独钟,说他是“中国钢厦第一人”、“钢结构之王”,一点也不过分。从我国第一幢超高层钢结构工程深圳发展中心大厦到上海国贸大厦,从深圳地王大厦到澳门文化中心,从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二期工程到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从深圳文化中心到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航站楼,这一幢幢超高层、大跨度钢厦凝聚了中建三局建升和钢结构公司经理鲍广鉴几多的汗水与智慧。

  谈及中建三局钢结构发展的历程,鲍广鉴滔滔不绝:1985年,我国第一座超高层钢结构建筑——深圳发展中心大厦面向海内外招标。当时,中建三局在“华夏第一高楼”——深圳国贸大厦工程施工中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很想在钢结构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于是参加了投标并一举中标。“瓷器活”揽下来了,接下来的关键便是要磨砺金刚钻——迅速掌握世界先进的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接技术。作为全局的焊接权威,他责无旁贷地担起了重任。同年10月,他率领9名焊工精英东渡扶桑,学习二氧化碳焊接技术。经过1个月紧张刻苦的学习,鲍广鉴和9名焊工怀揣由美国和日本焊接学会联合签发的结业证,回到了如火如荼的鹏城。在深圳发展中心大厦施工中,他带领技术人员,攻克了130毫米超厚钢板焊接难关,该工程354000延长米焊缝经超声波及磁粉探伤检查全部合格,其中98%达到美国规范的最高标准,其施工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4年,鲍广鉴担任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四高楼的深圳地王大厦主楼钢结构工程项目经理。该大厦高383.95米,钢结构装总量达2.45万吨,仅螺栓、栓钉就达100万颗,焊缝延长米达600公里。鲍广鉴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将生产诸要素的动态优化配置成功地运用于项目施工中,在内地率先购置使用澳大利亚M440D内爬塔吊设备,并引进进口压型钢板二氧化碳点焊机、熔检焊机等先进设备,确保了工程质量,创造了两天半一个结构层的“新深圳速度”。该工程施工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二氧化碳立焊、斜立焊技术经国家权威技术中心检验确定为国际首创。

  1996年,鲍广鉴受命组建了我国第一个钢结构施工专业公司——中建三局深圳建升和钢结构建筑安装工程公司。为做大做强钢结构,鲍广鉴极力主张以科技为先导,大胆创新,攻克了多项工程施工技术难关。短短几年时间内,该公司先后承接了澳门文化中心、深圳机场新航站楼、沈阳桃仙机场航站楼、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上海21世纪大厦、深圳文化中心、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航站楼、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和深圳会议展览中心等钢结构工程的建设任务,在钢结构高度、跨度等方面又有新的突破。其中深圳机场新航站楼、厦门国际会展中心、深圳文化中心、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主航站楼钢结构工程综合施工技术经专家鉴定,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沈阳桃仙机场航站楼创造性地使用胎架滑移工艺完成安装施工,成功地解决了超厚铸钢件钢管与异种钢材焊接难题。

  鲍广鉴告诉笔者:中国的钢产量在世界排名第一,且品种繁多,与钢结构配套的各种材料——高强螺栓、防火涂料、防锈漆、焊接材料以及检测手段也较为齐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经贸、体育、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催生出一大批钢结构的会展中心、体育馆、大跨度厂房以及机场,给钢结构施工企业带来了无限的商机。鲍广鉴和他的同仁们决心抢占市场先机,勇攀中国钢结构领域高峰。

  “胸怀祖国,用钢铁构筑无愧的人生。”这是鲍广鉴的人生格言。如今,他虽年逾花甲,但仍像一只钢铁雄鹰在钢结构工程的领域奉献着他报效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

更多专题
解读龙矿崛起之谜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如同一个车轮,轮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轮辐就是这十几个因素,轮辐的外围构成...

煤海劲旅勇创新 丹心所系创辉煌

这是一支煤海劲旅,在世纪腾飞路上,他们万里扬帆、风雨兼程;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支丹心相映、众志...